摘要: 有韩国学者认为壬辰战争时期粮饷缺乏责任在于明朝方面,粮饷缺乏又为明朝议和提供了借口,而粮饷优先供应明朝军队又造成朝鲜军队解体。但事实上通过对壬辰战争初期(明朝万历二十年五月至二十一年四月)的粮草供应和运输环节的专门考察来看,当时粮草的缺乏主要在于朝鲜未能解决粮草的征集和运输困难,在于朝鲜政治腐败和政治效率低下;而粮草供应严重不足又直接制约了明朝援军军事行动的展开,致使明朝与日本议和。至于朝鲜军队的解体,在明朝援军进入朝鲜之前就已出现。它表明正是朝鲜王朝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无能,使其失去了应对重大战争灾难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1〕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卷6《报王相公书》(万历二十一年二月十六日),王有立主编:《中华文史丛书》第三辑第19,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第497-499页. 〔2〕《经略复国要编》卷5《报杨司农书》(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七日),第365页. 〔3〕王锡爵:《拟进征东敕谕疏并敕谕二道》,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394,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第4256页. 〔4〕《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50,宣祖二十七年四月辛未. 〔5〕李章熙:《壬辰倭乱史研究》,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第225-252页. 〔6〕《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1,宣祖二十五年十月辛丑. 〔7〕孙文良:《明代“援朝逐倭”探微》,《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 〔8〕武晓燕:《明万历援朝抗倭初期的几个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王亮:《壬辰倭乱与明人抗日援朝》,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140,宣祖三十四年八月卯寅. 〔11〕《明神宗实录》卷248,万历二十年五月己巳. 〔12〕《明神宗实录》卷249,万历二十年六月庚寅. 〔13〕《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7,宣祖二十六年六月甲寅. 〔14〕《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8,宣祖二十五年七月己未. 〔15〕《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8,宣祖二十五年七月辛酉. 〔16〕《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修正实录》卷26,宣祖二十六年六月己丑. 〔17〕〔19〕《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8,宣祖二十五年七月癸亥. 〔18〕《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7,宣祖二十五年六月癸卯. 〔20〕《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修正实录》卷26,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丁巳. 〔21〕《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5,宣祖二十五年五月壬午;卷33,宣祖二十五年十二月乙未. 〔22〕《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修正实录》卷26,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丁巳. 〔23〕《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7,宣祖二十五年六月乙巳. 〔24〕《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7,宣祖二十五年六月壬子. 〔25〕《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7,宣祖二十五年六月癸丑. 〔26〕《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7,宣祖二十五年六月乙卯. 〔27〕〔3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2《援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第964、964页. 〔28〕《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8,宣祖二十五年七月丙戌. 〔29〕《明神宗实录》卷249,万历二十年六月甲午. 〔30〕《明神宗实录》卷249,万历二十年六月丙午. 〔31〕《明神宗实录》卷249,万历二十年六月戊申. 〔33〕〔48〕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壬辰之役史料汇辑》(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47-50、51-52页. 〔34〕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卷1《移本部咨》(万历二十年九月二十七日),第86-87页. 〔35〕《经略复国要编》卷1《檄天津永平辽东等六道》(万历二十年九月二十七日),第87-92页. 〔36〕《经略复国要编》卷2《檄辽东粮储王郎中》(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日),第148-149页. 〔37〕《经略复国要编》卷2《报石司马书》(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第179-181页. 〔38〕《经略复国要编》卷3《报石司马书》(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初四日),第196-197页. 〔39〕《经略复国要编》卷2《议题海防兵饷海运临德仓粮疏》(万历二十年十月十七日),第142-146页. 〔40〕《经略复国要编》卷2《移山东抚院咨》(万历二十年十月十九日),第147-148页. 〔41〕《经略复国要编》卷3《檄分巡宁海海盖三道》(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第224-225页. 〔42〕《经略复国要编》卷4《移户部咨》(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第277-278页. 〔43〕《经略复国要编》卷2《檄海盖宁前开原分巡分守五道》(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第189页. 〔44〕《经略复国要编》卷2《檄海盖分巡二道》(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第193-194页. 〔45〕《经略复国要编》卷3《檄海盖道》(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第226-227页. 〔46〕《经略复国要编》卷3《檄宁前兵备道》(万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移辽东抚院咨》(万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第257-258、258-259页. 〔47〕《经略复国要编》卷4《檄辽海道》(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第314-315页. 〔49〕《经略复国要编》卷2《檄分巡辽海道》(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第177-179页. 〔50〕《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1,宣祖二十五年十月壬子. 〔51〕《经略复国要编》卷2《檄原任潞安府同知郑文彬》(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第187-188页. 〔52〕《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2,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丙寅. 〔53〕《经略复国要编》卷3《檄分守辽海道》(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第233-234页. 〔54〕《经略复国要编》卷3《檄都司张三畏》(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十八日),第242-244页. 〔55〕《经略复国要编》卷3《答顺天李抚院书》(万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第254-255页. 〔56〕《经略复国要编》卷3《议处海防战守事宜疏》(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十三日),第203-209页;《明神宗实录》卷254,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壬戌. 〔57〕《经略复国要编》卷3《檄辽东都司》(万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第256-257页. 〔58〕《经略复国要编》卷4《报石司马书》(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初四日),第284-285页. 〔59〕《经略复国要编》卷4《报进兵日期疏》(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第305-311页. 〔60〕《经略复国要编》卷5《与李提督书》(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日),第337-338页. 〔61〕《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3,宣祖二十五年十二月戊申. 〔62〕《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3,宣祖二十五年十二月己酉. 〔63〕《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3,宣祖二十五年十二月癸丑. 〔64〕《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4,宣祖二十六年一月癸亥. 〔65〕《经略复国要编》卷5《檄分守海盖道》(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第396-397页. 〔66〕《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4,宣祖二十六年一月丁卯. 〔67〕《经略复国要编》卷5《报石司马书》(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第424-425页. 〔68〕《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戊戌. 〔69〕《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癸卯. 〔70〕《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丁未. 〔71〕《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壬子. 〔72〕《经略复国要编》卷7《报三相公并石司马书》(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第591-594页. 〔73〕《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6,宣祖二十六年三月壬戌. 〔74〕《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6,宣祖二十六年三月丙寅. 〔75〕《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8,宣祖二十六年五月癸亥. 〔76〕《经略复国要编》卷9《议经略、提督不必屯驻一处疏》(万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第775-785页. 〔77〕《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1,宣祖二十五年十月乙巳. 〔78〕《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2,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丁卯. 〔79〕《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2,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己卯. 〔80〕《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8,宣祖二十五年七月甲子. 〔81〕《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49,宣祖二十七年三月戊申. 〔82〕《经略复国要编》卷11《报石司马书》(万历二十一年九月初七日),第905-907页. 〔83〕《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3,宣祖二十五年十二月戊申. 〔84〕《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6,宣祖二十六年三月戊寅. 〔85〕《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6,宣祖二十六年三月戊寅. 〔86〕《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6,宣祖二十六年三月乙丑. 〔87〕《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1,宣祖二十五年十月甲辰. 〔88〕《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2,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壬戌. 〔89〕《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4,宣祖二十六年一月戊寅. 〔90〕《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6,宣祖二十六年三月戊寅. 〔91〕《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7,宣祖二十五年六月癸未. 〔92〕《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戊子. 〔93〕《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9,宣祖二十六年六月甲辰. 〔94〕《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100,宣祖三十一年五月乙未. |
[1] | 吴大昕. 明代杂职官员出身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26-136. |
[2] | 李云泉. 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06-112. |
[3] | 赵轶峰. 世界大变迁与明清中国——对现代早期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再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43-152. |
[4] | 杨向艳. 议狱缓死:万历朝续妖书案之皦生光狱始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59-165. |
[5] | 陈宝良. 明代中后期的官场生态与官场病的形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6-136. |
[6] | 叶锦花. 明代盐场制度变革与州县赋役调整——以福建同安县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37-144. |
[7] | 庞乃明. 欧洲势力东渐与晚明学术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45-153. |
[8] | 齐畅. 阁臣、宦官与万历朝国本之争——以京师《东岳庙碑记》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16-120. |
[9] | 展龙. 明代廪生释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37-147. |
[10] | 叶锦花. 明代灶户宗族生计变革与祖先故事演变——以石狮铺锦黄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40-151. |
[11] | . 刘基《郁离子》书名探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37-138. |
[12] | . 从银、力差的变迁看明代均徭法的演化路径——以浙江地区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08-109. |
[13] | . 明初磨勘司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20-128. |
[14] | . 张居正主政时期水利事业的管理与运营——以黄、淮、运和三吴水利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48-158. |
[15] | . 《明史》万稿与王稿类传的异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59-1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