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5 ›› Issue (3): 215-217.

• 学术短论 • 上一篇    

科学发展观探析

贾科   

  1.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 收稿日期:2005-03-13 出版日期:2005-05-15 发布日期:2018-10-24
  • 作者简介:贾科(196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教育史研究。

  • Received:2005-03-13 Online:2005-05-15 Published:2018-10-24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进步的历史性标志。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放松”与“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紧密结合起来,必须要深刻理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 D619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编写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N〕.人民日报,2004-03-22.
〔4〕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R〕.2004-02-21.
〔5〕郁建兴.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5).
〔6〕邓伟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J〕.求实,2004,(11).
〔7〕李君如.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8).
〔8〕郭祥才.论科学发展观的新构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
〔9〕刘国建.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4,(5).
〔10〕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J〕.党建研究,2004,(4).
〔11〕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2〕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