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3): 139-144.

• 近世史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五四时期探求家庭变革的社会思潮

陈文联1, 李桂梅2   

  1. 1.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2.湖南师范大学伦理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
  • 收稿日期:2002-12-24 出版日期:2003-05-15 发布日期:2018-10-26
  • 作者简介:陈文联(1967-),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性别思想史研究;李桂梅(1964-),女,湖南桂阳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婚姻家庭伦理研究。
  • 基金资助:
    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ZX063)

  • Received:2002-12-24 Online:2003-05-15 Published:2018-10-26

摘要: 五四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家庭观念变革的现实土壤,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把家庭视为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在揭露和批判旧式家庭实质及其习俗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彩纷呈的家庭观,主要有建立小家庭、废除家庭和家庭革命三个不同层次,其社会影响也迥然相异。五四婚姻变革思潮虽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对现代家庭观念的形成和近代妇女解放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家庭变革, 建立小家庭, 废除家庭, 家庭革命

中图分类号: 

  • K207

〔1〕罗敦伟. 北京热烈的"家庭变革运动"〔J〕. 少年世界, 1920, (1) .
〔2〕华林.废除家庭〔N〕. 觉悟, 1919-07-25.
〔3〕陈独秀. 一九一六〔A〕. 独秀文存〔C〕.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 34.
〔4〕傅斯年.万恶之源〔J〕.新潮, 1919, (1) .
〔5〕邵憩南.家庭的代价〔J〕.解放画报, 1921, (7) .
〔6〕易家钺. 中国的家庭问题〔A〕.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 第3册〔C〕.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152.
〔7〕顾诚吾. 对于旧家庭的感想〔J〕. 新潮, 1919,(1) .
〔8〕麦惠庭.中国家庭改造问题〔A〕. 民国丛书: 第2编: 19册〔C〕.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18.
〔9〕夏道漳. 中国家庭制度改革谈〔J〕. 新青年,1919, (6) .
〔10〕吴虞.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J〕. 新青年, 1917, (2) .
〔11〕〔12〕〔15〕〔22〕〔25〕邵光典, 宝贞. 新家庭〔J〕.妇女杂志, 192〔13〕1,(7) .
〔14〕乔峰. 家庭改造的途径〔J〕. 妇女杂志, 1923,(9) .
〔16〕存统. 废除婚制问题〔N〕. 觉悟, 1920-05 -25.
〔17〕陈顾远. 家族制度底批评〔A〕. 妇女问题讨论集: 第3册〔C〕.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184.
〔18〕沈雁冰. 家庭改制的研究〔A〕. 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 北京: 三联书店, 1981. 247.
〔19〕〔21〕瑟庐. 家庭革新论〔J〕. 妇女杂志, 1923,(9) .
〔20〕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C〕.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443.
〔23〕〔26〕毛泽东.反对党八股〔A〕. 毛泽东选集: 第3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4〕李大钊.万恶之源〔A〕. 李大钊文集: 下册〔C〕.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28.
[1] 李金铮. 从"问题"到难题:"中共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一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94-95.
[2] 孙文学. "食货":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84-90.
[3] 马继武, 于云瀚.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秘密结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91-95.
[4] 刘正刚. 郑观应关注弱势群体言行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35-138.
[5] 齐春风. 论金朝华夷观的演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10-114.
[6] 吴洪成. 中国近代教会高等教育的历史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27-131.
[7] 董艳秋. 《汉书》中《卫青霍去病传》所附之《公孙敖传》讹误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17-119.
[8] 刘鸿鹤. 抗争与妥协--徐复观论秦汉以来儒家政治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26-131.
[9] 叶美兰. 封闭: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困境的症结--以扬州为个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10-115.
[10] 王日根, 李娜. 试论明清东南沿海海洋经济模式的演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16-121.
[11] 王明德. 中国古代国都定位的战略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05-111.
[12] 冯静.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回顾与前沿问题展望"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07-20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