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凯恩斯对金融市场的投机者进行了分析,认为动荡的根源是投机者对其他投机者的投机行为的再投机。金德尔伯格则从设问投机的行为为什么会引发动荡开始,提出了货币与信用的膨胀是引发投机从而引发危机的原因。而明斯基认为是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货币与信用的膨胀。其后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机制从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着手对市场动荡原因提出了见解。信息不对称和货币攻击模型则重新回到了微观层面,就行为人的行为对市场动荡进行了分析。
中图分类号:
〔1〕爱德加。 庇得斯.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普里戈金. 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3〕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
[1] | . 后凯恩斯学派的危机解析及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02-109. |
[2] | 尹长海. 布坎南宪政经济理论的思想密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28-131. |
[3] | 卫兴华, 孙咏梅.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分析国际金融危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08-112. |
[4] | 何自力, 冯新舟, 阎维洁. 回顾、反思与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13-117. |
[5] | 解凤敏, 何凌云. 金融危机预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18-121. |
[6] | 白玲, 刁伟涛. 我国传统工业如何以技术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09-112. |
[7] | 李薇.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保险业的风险防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21-124. |
[8] | 王立勇, 韩丽娜. 国际金融危机启示与我国宏观调控效率提升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31-135. |
[9] | 张继彤. 论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优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32-135. |
[10] | 谢琦.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劳动者收入状况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39-141. |
[11] | 张天维, 胡莺. 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振兴进程中的兼并重组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91-93. |
[12] | 刘绮霞. 论金融危机下传统日本式经营的回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10-112. |
[13] | 李薇.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投资风险的警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24-126. |
[14] | 鲍振东, 陈萍, 张万强.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