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0 ›› Issue (1): 130-136.

• 诗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

高楠   

  1. 辽宁大学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6
  • 收稿日期:1999-10-28 出版日期:2000-01-15 发布日期:2018-11-13
  • 作者简介:高楠(1949-),男,辽宁海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 Received:1999-10-28 Online:2000-01-15 Published:2018-11-13

摘要: 中国50年来的文学批评,大部分时间进行着政治的批评。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被普遍地坚持。进入20世纪8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政治规定被政治地解除,文学本身的解束带来文学批评的政治解束,文学批评整体性地失落了坚持几十年的第一标准,其他标准又远未明确并达成共识,中国文学批评进入标准多元、混杂乃至缺失阶段。这是文学价值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结果,也是这一变化过程的理论体现。文学价值观念是文学批评的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正陷入失根又寻根的境况之中,这种境况决定着文学批评走向解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多元批评, 解释, 文本

中图分类号: 

  • I02
[1] 李洁, 孔祥参. 刑法的扩张对谦抑性的悖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61-68.
[2]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3] 孙文宪.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83-191.
[4] 姚文放.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77-189.
[5] 阎嘉. 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202-212.
[6] 叶姗. 消费税法的解释与解释性规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47-55.
[7]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8]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9] 段建军. 阐释、对话、分享:文本阐释本质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64-171.
[10] 张勇.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碎片化与体系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86-93.
[11] 卫磊. 修正后《立法法》与刑法解释的规范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01-108.
[12] 风笑天. 定性研究概念与类型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45-52.
[13]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14]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15]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