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5): 143-151.

•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汉宋鼎峙"到"汉宋合流"--兼论晚清汉宋学关系

史革新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 收稿日期:2007-06-30 出版日期:2007-09-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史革新(1949-),男,山西阳泉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Received:2007-06-30 Online:2007-09-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汉学与宋学之争是清代特有的学术现象。在晚清,随着宋学的"复兴"改变了以前汉宋对峙的格局,出现了有利于宋学的变化。方东树等一派宋学家挺身而辟汉学,汉宋之争再起硝烟。然而,晚清的汉宋之争没有演化成旷日持久的对垒,最终被调和汉宋的潮流所取代。从"鼎峙"到"合流",是汉宋学之离合交融在晚清经历的轨迹。

关键词: 晚清, 汉学, 宋学, 汉宋合流

中图分类号: 

  • K249

〔1〕方东树.汉学商兑序例〔M〕.四明花雨楼刻本,光绪八年. 1 .
〔2〕〔5〕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上〔M〕.四明花雨楼刻本, 光绪八年.5-6 , 15-16 .
〔3〕〔7〕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M〕.四明花雨楼刻本, 光绪八年. 22 , 16 .
〔4〕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下〔M〕.四明花雨楼刻本, 光绪八年. 1 .
〔6〕〔8〕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下〔M〕.四明花雨楼刻本, 光绪八年.12-13 , 29 .
〔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34〔C〕.北京:中华书局, 1989 .50 .
〔10〕方东树.汉学商兑:题辞〔M〕.四明花雨楼刻本, 光绪八年. 1-2 .
〔11〕清史列传:第17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416 .
〔12〕邵懿辰.仪宋堂记〔A〕.邵位西遗文〔C〕.同治四年刻本. 19-20 .
〔13〕方宗诚.书顾亭林年谱后〔A〕.方柏堂先生事实考略:卷2〔C〕.清末活字印本. 21-22 .
〔14〕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辛亥七月〔M〕.清末刻本. 8 .
〔15〕何秋涛. 经堂类稿序〔M〕.光绪九年秋刊本.
〔16〕曾国藩.书学案小识后〔A〕.曾国藩全集诗文〔C〕.长沙:岳麓书社, 1986 .165-166 .
〔17〕曾国藩.复夏甫〔A〕.曾文正公书札:卷13〔C〕.同治十三年刻本. 3 .
〔18〕高均儒.礼理篇跋〔A〕.续东轩遗集〔C〕.光绪七年刊本. 17 .
〔19〕方颐.梦园丛说:内篇:卷5〔M〕.同治十三年扬州刻本. 5 .
〔20〕张裕钊.与钟子勤书〔A〕.濂亭文集:卷4〔C〕.查氏木渐斋刻本, 光绪八年. 4-5.
〔21〕方颐.学论〔A〕.二知轩文存:卷1〔C〕.光绪四年刻本. 3-4 .
〔22〕陈澧.自述〔A〕.东塾读书记(外一种)〔C〕.北京:三联书店, 1998 .356 .
〔23〕丁晏.读经说〔A〕.颐志斋丛书:第20 册〔C〕.咸丰年间刻本. 1 .
〔24〕冯桂芬.阙里致经堂记〔A〕.显志堂稿:卷3〔C〕.校庐刻本, 光绪二年. 6 .
〔25〕张之洞.劝学篇宗经第五:内篇〔A〕.张文襄公全集〔C〕.北平文华斋刻本, 1928.20 .
〔26〕张君劢.中国学术史上汉宋两派之长短得失〔A〕.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1] 周向阳. 晚清西北内陆地区流动人口的法律生活——以《樊山判牍》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47-155.
[2] 鲍国华.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67-172.
[3] 董丛林. 天津教案后《传教章程八条》的筹议与夭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26-132.
[4] 夏伟.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9-192.
[5] 夏维奇. 晚清民国电报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趋向(1880—1937)[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15-123.
[6]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7] 殷晓燕. 文化语境与 “文学经典” 的释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0-233.
[8] 藤田梨那.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09-214.
[9] 程龙. 德国汉学家夏德及其中国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69-174.
[10] 李孝迁. “制造国民: 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56-162.
[11] 夏维奇. 郭嵩焘与西方电报文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71-175.
[12] 祖金玉, 闫夏. 早期驻外使节与晚清海防近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59-162.
[13] 夏维奇. 晚清电报保密制度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13-118.
[14] 杨发源. 晚清胶东城市发展变迁中的奉天因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51-155.
[15] 向中银. 论晚清时期外籍雇员的构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30-13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