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6): 212-217.

• 网络时代的审美建构 • 上一篇    下一篇

数字化生存与文学前景

杨守森   

  1.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 收稿日期:2007-06-15 出版日期:2007-11-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杨守森(1955-),男,山东高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 Received:2007-06-15 Online:2007-11-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在数字化生存条件下,传统的文学观念、创作方式等均已受到了巨大冲击,但无论是悲观地判定文学正在走向终结,还是乐观地预言文学正在创造图像时代的辉煌,都是缺乏根据的。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是经由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而生成诗意,而这样的诗意创造,数字技术是无能为力的。正是由"诗意创造"角度可知,数字技术对文学的冲击,又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促使人们更为清晰地认识文学艺术的特质,使文学进一步走向"文学"。

关键词: 数字化, 文学, 诗意创造

中图分类号: 

  • I0

〔1〕田皓.当代文学媒体化生存论略〔J〕.北方论丛,2005 ,(4).
〔2〕卫岭.从文学载体的变化看文学终结论〔J〕.文艺争鸣, 2006 ,(1).
〔3〕J .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J〕.文学评论, 2001 ,(1).
〔4〕许兵.文学式微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J〕.兰州大学学报, 2000 ,(3).
〔5〕乔艾略特, 等.小说的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01 .
〔6〕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 http://www.cj888.com/book/kepu/shuzishidai/002.htm.
〔7〕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113 .
〔8〕崔道怡, 等." 冰山" 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7 .124 .
[1]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虚拟审美的娱乐边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59-166.
[2] 胡疆锋. 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论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67-175.
[3] 许苗苗. 网络文学与微时代文学的新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76-183.
[4] 杜桂萍. 元明清杜甫题材的戏曲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50-65.
[5]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6]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7] 孙文宪.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83-191.
[8] 孙烨. 更多的是“对话”,而非“对峙”——从蒂尼亚诺夫与巴赫金的文学演变观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205-209.
[9] 彼得·斯坦纳 姜原2. 文学史上的达尔文主义与反达尔文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210-214.
[10] 吕周聚. 论被遮蔽的五四文学传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23-30.
[11] 谭桂林. “佛化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31-40.
[12] 陈定家. 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61-168.
[13] 欧阳友权. 提质换挡期网络文学的进阶之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69-174.
[14] 李清瑞. 电影叙事的“游戏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207-213.
[15] 朱寿桐. 澳门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后现代感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56-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