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3): 222-224.

• 现代汉语演进与文学创新 • 上一篇    下一篇

传媒时代的声像艺术性

石竹青   

  • 出版日期:2009-05-15 发布日期:2018-11-21
  • 作者简介:石竹青, 1976 年生, 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036 )。

  • Online:2009-05-15 Published:2018-11-21

摘要: 对传播效果的大众接受性的强调, 使艺术性这个通常被从艺术角度进行研究的属性成为传媒声像的普遍属性与基本属性。声像艺术性主要体现为电视声像修辞性、想象性、情感性与直觉接受性。电视因其艺术性的综合表现而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强势传媒。电视艺术性在制作与传播中普遍化与充分化, 这是高科技支撑的结果。电子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等是电视艺术性的物质根据。声像综合传播的声像传播效果是电视艺术性的体现。在大众后艺术化的时潮中, 电视的传媒身份决定着它的艺术性标准主要是大众得之于生活艺术化的艺术趣味标准。

关键词: 电视, 艺术性,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 G206.2

〔1 〕胡智锋:《电视的观念》, 《胡智锋自选集》,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年, 第167 页.
〔2 〕高鑫、贾秀清:《21 世纪电视文化生存》,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年, 第3 页.
〔3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年, 第34 页.
[1] 张晶. 社会美育与大众传媒的艺术性要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01-206.
[2] 胡智锋, 周建新. 新世纪十年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热点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82-187.
[3] 赵小琪. 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02-206.
[4] 李蕊芹. 《西游记》在明代的文本传播[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82-185.
[5] 贺丽. 当代艺术精神变迁及其文化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84-87.
[6] 李春林. 理智审视同感情拥抱的合与离--对鲁迅与前苏联文学关系的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54-16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