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对柳宗元诗歌传播接受的研究中, 人们往往注意到苏轼在理论阐释上的突出贡献, 并由此把他作为柳诗的"第一读者"。事实上, 苏轼居于柳诗"第一读者"的地位, 其作用还表现在:其一, 他作为一个具有崇高地位的诗人, 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开始全方位地学习模仿柳诗, 给后世读者树立了榜样, 开启了大规模接受柳诗的风气;其二, 他高超的接受艺术常给后人以启迪, 使后世读者在接受柳诗时, 又能够从苏诗那里吸收丰富的艺术营养。因此, 我们应该较全面地理解苏轼的"第一读者"地位, 他是柳诗接受史上第一位重要理论的阐释者、大规模接受风气的开启者和成功的接受艺术的启迪者。
中图分类号:
〔1 〕吴文治:《柳宗元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64年, 第62 页. 〔2 〕张戒:《岁寒堂诗话》, 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第12 页. 〔3 〕杨再喜:《柳宗元接受"拐点" 的开拓者王安石》, 《社会科学辑刊》2008 年第3 期. 〔4 〕莫砺锋:《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修养》, 《中国韵文学刊》2008 年第2 期. 〔5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第280 页. 〔6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第254 页. 〔7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三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年,第2283 页. |
[1] | 范立舟. 《东坡易传》与苏轼的哲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4-8. |
[2] | 李晓峰. 从少年豪华到文人困顿———李白苏轼诗歌风格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89-192. |
[3] | 罗莹. 论苏轼的"三良"诗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80-284. |
[4] | 张德建. 论明代散文的范式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85-292. |
[5] | 肖寒. 试论苏轼的"自然"论文艺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89-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