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伟. 从“巫史传统”到“儒道互补”:中国美学的深层积淀——以李泽厚“巫史传统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99-204. |
[2] |
燕世超. “劳动创造了美”质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09-212. |
[3] |
李秀金, 吴学丽. 产业化语境中的当代大众文化镜像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270-273. |
[4] |
张晶.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75-182. |
[5] |
刘悦笛. 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与“新生长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83-187. |
[6] |
陈伟, 邵志华.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65-170. |
[7] |
康艳. "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审美内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18-221. |
[8] |
栾贻信, 范爱贤.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从生态哲学角度审视生态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67-171. |
[9] |
曾繁仁. 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60-164. |
[10] |
燕世超.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91-194. |
[11] |
杜卫.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82-187. |
[12] |
潇牧. 审美的社会生物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77-83. |
[13] |
赖大仁.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立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0-165. |
[14] |
仪平策. 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6-171. |
[15] |
潘立勇. 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31-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