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4): 29-31.

• 哲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批判与超越:后人道主义和谐生态理念之构建

张首先   

  • 出版日期:2008-07-20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张首先, 1970 年生,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31);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四川绵阳621000)。

  • Online:2008-07-20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自然环境始终是各种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 环境的破坏最终意味着文明的自毁。后人道主义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上颇有深意:通过对人是“ 万物的尺度”的批判, 消解了人是自然“ 主人” 的地位, 确立了人与自然亲密共生的和谐生态理念;;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 人的异化”的批判, 揭示了人与自然双重异化的原因, 确立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态理念;; 通过对“契约伦理” 的思维模式进行批判, 揭示了人对自然之恶是人类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 确立了人对自然的道德关怀便是人对自身关怀的和谐生态理念。;

关键词: 后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 和谐生态

中图分类号: 

  • B82-058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刘继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 第145 页.
〔2〕〔4〕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 卢晖临、周怡、李林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 第34 -35 、129 页.
〔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年, 第73 页.
〔5〕霍埃:《批评的循环》, 兰金仁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第20 页.
〔6〕施韦泽:《敬畏生命》,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 第76 -87 页.
〔7〕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王庆节合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6 年, 第64 -66 页.
〔8〕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 刘莘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年, 第281 -283 页.
〔9〕京特·雅科布斯:《规范·人格体》, 冯军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40 页.
[1] 崔秋锁.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哲学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1-20.
[2] 安启念. 弗罗洛夫的新人道主义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28-33.
[3] 夏莹.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相互阐释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由科耶夫的“误读”所引发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1-16.
[4] 张雷. 海德格尔对出自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追问——源始伦理学“在”之源的解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6-28.
[5]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19.
[6] 王晓华. 论作为人道主义者的奥威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32-234.
[7] 温越. 生态文学的批判性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95-198.
[8] 陈凡赵迎欢.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6-21.
[9] 张士清. 澄明被经济学语境遮蔽的人道主义--兼析施密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26-30.
[10] 王雨辰. 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34-39.
[11] 李丽. "东方文化恶魔"的人道--鲁迅、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比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64-169.
[12] 罗文东. 论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的人道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36-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