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6): 40-43.

• 社会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络技术价值负荷论

杨丽娟, 宋吉鑫   

  • 出版日期:2008-11-20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杨丽娟, 1962 年生, 哲学博士,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辽宁沈阳110004);宋吉鑫, 1962 年生, 哲学博士, 沈阳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授(辽宁沈阳110016)。

  • Online:2008-11-20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技术的价值负荷是对技术中性论观点的否定。网络是一种技术的产物, 因此, 网络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就成为人们研究、探寻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视角。探寻网络技术价值负荷的内涵, 为发挥网络技术的正向价值, 克服网络技术的负面效果, 提供认识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网络技术, 价值负荷, 伦理价值, 社会建构

中图分类号: 

  • B018

〔1〕Jaspers,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 p.115 .
〔2〕Feenberg, A., Cr it 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 New York :Oxford Uni versit y Press , 1991 , p .5 .
〔3〕Elull, F., The Tech nological Order .In :Mi tcham , C ., Philosophy an d Tech nology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 1983 , p .31 .
〔4〕Heidegger, M ., The Quest ion Concer ning Tech nology, t rans .by W.Lovit t,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97 , p .17 .
〔5〕郭冲辰、陈凡、樊春华:《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 年第5 期.
〔6〕M .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4 年第1 期.
〔7〕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第14 页.
〔8〕S taudenmaier, J.M ., Technology' s S torytel ler' s :Reweaving the Human Fabr ic ,Cambridge :M IT Press , 1985 , p .165 .
〔9〕F.Rapp,“Analytical Phi losophy of Tech nology,” BSPS, vol.63,(1981), pp .54-57 .
〔10〕Campion, M .G ., “ Technophi lia and Technophobia,” Australia n Journal of Ed ucational Tech nology, vol.5, no .1(1989), pp .23-36 .
〔11〕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5 页.
〔12〕Jonas Hans , The Imperat ive of Responsibi lit y :in Search of an Ethi cs for the Technologica l A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
〔13〕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第153 页.
〔14〕王正平:《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伦理学》2001 年第1 期.
〔15〕郭冲辰:《技术异化论》,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63 页.
〔16〕赵迎欢:《高技术伦理学》,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20 页.
〔17〕陈凡:《技术与自然:国外技术哲学研究的新思考》, 郭贵春、乔瑞金、陈凡:《多维视野中的技术》,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年, 第452 -455 页.
[1] 李西祥, 乔荣生. 意识形态与社会建构:在不可能与可能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1-15.
[2] 李莉. 网络技术的负效应及其社会控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59-61.
[3] 安维复. 唯物史观的“修辞学转向”:从技术决定到社会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23-31.
[4] 吕嘉. 也论人的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4-4.
[5] 安维复. 社会建构主义与网络社会的人学——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34-40.
[6] 张兴国. "为人民服务":现代社会的伦理新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