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6): 56-58.

• 社会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女性和谐发展———对大众传媒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审视与反思

徐海燕   

  • 出版日期:2008-11-20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徐海燕, 1952 年生, 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辽宁沈阳110031)。
  • 基金资助: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06ASH004)

  • Online:2008-11-20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基于大众传媒的建构功能, 其对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社会等级等的种种描述, 会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 影响受众的性别意识和行为。因此, 应关注和谐社会中的女性发展问题, 关注女性在传媒话语中的身份以及地位问题, 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乃至性别歧视等被遮蔽的女性真正处境, 逐步恢复女性失落的话语权力和女性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众媒体, 性别意识, 女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 C913.28

〔1〕宓瑞新:《发挥传媒作用促进男女平等———“大众传媒与妇女发展研讨会”综述》,《妇女研究》2002 年第3 期.
〔2〕孙中欣:《批评及对批评的反思———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社会》2002 年第4 期.
[1]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2] 邢海晶, 周波.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2-34.
[3] 周国文. 公共善、宽容与平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8-32.
[4] 高燕宁, 李楠. 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与和谐社会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34-36.
[5] 熊永明. 论刑法谦抑性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契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60-63.
[6] 庞跃辉. 优化思维方式与构建和谐社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53-56.
[7] 喻少如. 论宪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91-101.
[8] 谢东鹰. 利益冲突与衡平: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环境法律规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80-85.
[9] 杨凤. 同质化与异质化--女性发展模式的理论困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48-51.
[10] 崔德华. 论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灵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47-50.
[11] 刘进田. 公共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25-30.
[12] 王策. 诚信政府建构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3-47.
[13] 王洪飞, 吕健. 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24-226.
[14] 赵子祥.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践中构建和谐辽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90-93.
[15] 林吉玲. 中国贤妻良母内涵的历史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67-6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