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 东北三省经济迅速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改善。但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还存在着城镇居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提高等深层次问题。由此, 对东北三省城乡居民收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为使东北城乡居民收入尽快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应该从四方面入手: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促进工资水平与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 平衡投资的技术结构, 提高投资吸纳就业的能力; 继续增加“ 三农” 投入, 加快城市化进程, 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
〔1〕于书今:《改革取向与制度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报告》,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4 年, 第10 页. 〔2〕陈萍、王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 《地方财政研究》2006 年第12 期. 〔3〕杜鹏:《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为例》,《中国软科学》2004 年第10 期. 〔4〕曾国安、胡晶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及原因研究述评》,《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6 期. 〔5〕郭兴方:《基于多因素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年第4 期. 〔6〕辽宁省财政学会:《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142 -146 页. |
[1] | 孙久文, 苏玺鉴. 论东北振兴中的城市精明增长战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50-62. |
[2] | 赵丙奇.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96-205. |
[3] | 魏建国. 基于经济要素流动与东北地方法治竞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77-82. |
[4] | 方世荣. 东北振兴中的营商环境治理——关于拓展行政公益诉讼范围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9-54. |
[5] | 赵儒煜. 论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的沿革与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55-66. |
[6] |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6. |
[7] | 赫国胜,柳如眉.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收入差距收敛效应分析——基于东中西部2000—2012年面板数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94-100. |
[8] | 张东辉, 孙华臣. 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门限回归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22-128. |
[9] | 王弟海.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和现状:原因、影响及其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21-129. |
[10] | 逄增玉. 文化大发展与东北振兴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42-46. |
[11] | 安虎森, 徐杨. “一刀切”政策不利于缩小我国区际收入差距———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93-98. |
[12] | 张万强. 转移性收入视角下的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辽宁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82-86. |
[13] | 胡立杰. 我国城镇贫困问题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55-57. |
[14] | 张国俊. 制约东北振兴的金融风险因素及其治理途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08-113. |
[15] | 关蓉晖. 诚信文化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03-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