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6): 160-164.

• 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

曾繁仁   

  • 出版日期:2008-11-20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曾繁仁, 1941 年生,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5JJD75001 -44212)

  • Online:2008-11-20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人类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本性, 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人类发现了自己的生态审美本性, 这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著中已经有所涉及。而中国古代《周易》的“ 生生为易” 、“上下交而万物通” 以及“ 正位居体为至美” 等等论述以及其它古代典籍的论述都反映了这一生态审美本性, 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西方维柯的“ 诗性思维” 的论述、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关“ 美即生活, 生活即生命” 、杜威有关“ 活的生物”的论述以及梅洛-庞蒂有关“ 身体空间” 与舒斯特曼有关“身体美学” 的论述对于建设当代生态的生命的美学也都有其价值。新世纪新的生态审美观的建设应该在人的生态审美本性理论与生态人文主义的指导下从文化与审美的多个角度入手,并很好地吸收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

关键词: 生态审美本性, 人与自然的一致性, 生生为易, 生态人文主义, 当代生态的生命的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 

  • B83-0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4〕文集之三十二, 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第43 页.
〔2〕彻丽尔·格罗菲尔蒂、哈罗德·弗罗姆主编:《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 雅典城:乔治亚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第16 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第168 、369 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518 页.
〔5〕宗白华:《艺境》,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第7 、118页.
〔6〕维柯:《新科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 第13 、161 -162 页.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年, 第17页.
〔8〕《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 北京:新文艺出版社, 1958年, 第23 、26 页.
〔9〕杜威:《艺术即经验》,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 第19 、26 、28 页.
〔10〕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第140 页.
〔11〕理查德·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第354 页.
〔12 〕Tapp, Robert B ., Ecohuman ism, Amherst, N.Y.:Prometheus Book s, 2002 , p .62 .
[1] 宋伟. 从“巫史传统”到“儒道互补”:中国美学的深层积淀——以李泽厚“巫史传统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99-204.
[2] 燕世超. “劳动创造了美”质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09-212.
[3] 李秀金, 吴学丽. 产业化语境中的当代大众文化镜像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270-273.
[4] 张晶.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75-182.
[5] 刘悦笛. 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与“新生长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83-187.
[6] 陈伟, 邵志华.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65-170.
[7] 文传泗.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31-232.
[8] 康艳. "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审美内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18-221.
[9] 栾贻信, 范爱贤.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从生态哲学角度审视生态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67-171.
[10] 燕世超.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91-194.
[11] 杜卫.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82-187.
[12] 潇牧. 审美的社会生物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77-83.
[13] 赖大仁.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立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0-165.
[14] 仪平策. 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6-171.
[15] 潘立勇. 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31-13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