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6): 167-170.

• 中外金融政策比较 • 上一篇    下一篇

西辽河流域上古环境变迁与旱作农业的起源和文明因素的兴起

滕海键   

  • 出版日期:2013-11-20 发布日期:2018-08-01
  • 作者简介:滕海键,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辽宁 沈阳 110036)。
  • 基金资助:
    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基础理论项目(ZW2012003);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L11BZS006);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3lslktlsx-01)

  • Online:2013-11-20 Published:2018-08-01

摘要: 东北西辽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同时,该地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原生发祥地,文明因素兴起较早。而旱作农业的起源和文明因素的兴起,均与该区域自然环境之特点及上古时期的气候变迁有密切关联,具有多元、多样之特点。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环境变迁, 旱作农业, 文明因素

中图分类号: 

  • K21
〔1〕赵志军:《小米起源研究——植物考古学新资料和生态学分析》,《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1辑;赵志军:《有关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2期。〔2〕杨虎、刘国祥、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2000年第9期;田广林:《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1-73、77-78页。〔3〕杨虎、刘国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期;杨虎、朱延平、孔昭宸、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1985年第10期。〔4〕赵志军:《有关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2期;《小米起源研究——植物考古学新资料和生态学分析》,《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5〕〔7〕陈淳:《最佳觅食模式与农业起源研究》,《农业考古》1994年第3期。〔6〕赵志军:《有关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2期。〔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2页。〔9〕《中华文明发祥地有“四大区域”》,《光明日报》1986年9月23日,第1版。〔10〕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1991年11月27-30日)》,《考古》1992年第6期。〔11〕王立新:《试论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红山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12〕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13〕郭大顺:《红山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的道路与特点》,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5-54页。〔14〕苏秉琦:《文化与文明》,牛森主编:《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呼和浩特: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45-46页。〔15〕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94-99页。〔16〕莫多闻、杨晓燕、王辉等:《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第四纪研究》2002年第2期。〔17〕王会昌:《世界古典文明兴衰与地理环境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1期。〔18〕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地理学报》2000年第3期。〔19〕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74-173页;郑建明:《环境、适应与社会复杂化——环太湖与宁绍地区史前文化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 关亚新张志坤. 辽西地区生态的历史变迁及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22-12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