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5): 175-181.

• 新媒介中的文化创造 • 上一篇    下一篇

当代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变革

单小曦   

  • 出版日期:2011-09-15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单小曦,1971 年生,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广西桂林541004) 。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0CZW01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09YJC751013)

  • Online:2011-09-15 Published:2018-12-18

摘要: 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演进变革和积累叠加之后,今天“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已经生成。“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依托于当代数字媒介场而运作,它既受一般媒介场生存法则制约具有他律性的一面,又遵循文学性生产原则而保持着生产的相对自主性。新媒介文学生产力在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技术和生产者生产能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被当代媒介建构的特点。新媒介文学生产关系主要展开为当代媒介参与形成的打破传统垄断性的文学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去等级化的文学分配关系和当代媒体组织的文学交往关系。

关键词: 媒介生产, 数字媒介场, 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 

  • I0

〔1〕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冉华、于小川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 页。
〔2〕肖峰:《信息主义:从社会观到世界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55 页。
〔3〕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传媒》,熊澄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3 页。
〔4〕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3 页。
〔5〕http://wenku.baidu.com/view/af2e0b93daef5ef7ba0d3cd8.2010 年8 月18 日。
〔6〕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第134 页。
〔7〕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韩纲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 年第1 期。
〔8〕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 年第2 期。
〔9〕单小曦:《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文艺争鸣》2006年第4 期。
〔10〕马海良:《伊格尔顿的文化生产论》,饶芃子编:《思想文综》第5 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81 页。
〔1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第114 页。
〔12〕Lippmann,Walter,Public Opinion,New York:Macmillan,1956,p.15.
〔13〕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第185-187 页。
〔14〕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0、242 页。
〔15〕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8 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190 页。
〔17〕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188 页。
〔19〕〔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4、98 页。
〔20〕Terry Eagleton,Criticism and Ideology,Verso,1976,p.45.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年,第38 页。
[1]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2]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3]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4]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5]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6]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7]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8]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9]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10]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11]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12]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13]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14]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15]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