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5): 203-206.

• 新媒介中的文化创造 • 上一篇    下一篇

七月作者群与七月诗派

郝明工   

  • 出版日期:2011-09-15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郝明工,1950 年生,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教授( 重庆400047) 。

  • Online:2011-09-15 Published:2018-12-18

摘要: 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以文学期刊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七月作者群,显示出强劲的创作阵容与文学影响,由此而促成具有鲜明流派特征的七月诗派产生,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提供了从作者群到文学流派的双重动力,两者共同推进了中国文学的战时发展,从而为中国文学进行现代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 七月作者群, 七月诗派, “诱导”者;, 胡风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七月〉和〈希望〉》,王大明、文天行、廖全京编:《抗战文艺报刊篇目汇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年,第353-371 页。
〔2〕吴子敏:《〈七月〉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年,第616-617 页。
〔3〕七月社:《愿再和读者一同成长》,《七月》1939 年第4 集第1 期。
〔4〕胡风:《寄从“黑夜”到“天亮了”的读者们》、《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希望》1945 年第1 集第1 期。
〔5〕胡风:《论战争期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七月》1937 年第1 集,1983 年第5、6 期。
〔6〕端木蕻良:《文学宽度、深度和强度》,《七月》1927 年第1集第5 期。
〔7〕辛人:《谈公式化》,《七月》1938 年第1 集第6 期。
〔8〕曹白:《受难的人们》,《七月》1937 年第1 集第2 期。
〔9〕萧红:《火线外二章》,《七月》1937 年第1 集第2 期。
〔10〕东平:《叶挺印象记》、《吴履逊和季子夫人》,《七月》1937年第1 集第3 期。
〔11〕东平:《第七连》,《七月》1938 年第1 集第6 期。
〔12〕东平:《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七月》1938 年第2 集第1 期。
〔13〕S·M:《咳嗽( 战地特写) 》,《七月》1938 年第2 集第5期; 《从攻击到防御( 战役报告) 》,《七月》1939 年第4 集第2 期。
〔14〕萧军:《第三代( 第三部) 》,《七月》1937 年第1 集第3、4、5 期,1938 年第6 期。
〔15〕周良沛选编:《七月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
〔16〕绿原:《序》,绿原、牛汉选编:《白色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17〕胡风:《为祖国而歌》,重庆:重庆南天出版社,1941 年。
〔18〕马良春、张大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下册)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年,第1127-1132 页。
〔19〕谷风:《山城与鹰》、《诗星》1942 年第2 集第4-5 期合刊。
〔20〕鲁藜:《风雪的晚上》,《希望》1946 年第1 集第4 期。
〔21〕绿原:《神话的夜》、《童话》,重庆:重庆南天出版社,1941年。
〔22〕绿原:《终点,又是一个起点》、《又是一个起点》,上海:上海希望社,1948 年。
[1] 文贵良. 渗透与超越:从战争意识角度理解胡风话语[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97-203.
[2] 张联.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独到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63-16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