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1〕谭人凤:《石叟牌词》,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 第99页。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第233页。 〔3〕过庭:《记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 《民报》第1 号,1905年第11月, 第70页。 〔4〕中国国民党中央史料编纂委员会:《国父全集》,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52 年, 第93页。 〔5〕吴玉章:《辛亥革命》,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年, 第17页。 〔6〕〔15〕〔21〕周星林:《蒋翊武评传》,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 第31、56、130 页。 〔7〕湖北省政协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第52页。 〔8〕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 第293页。 〔9〕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七),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第256页。 〔10〕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第3679 页。 〔11〕《宋教仁集》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 第546页。 〔1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 183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56年, 第93页。 〔14〕黎东方:《细说民国》,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第265页。 〔16〕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北京:三联书店, 1952年, 第14页。 〔17〕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第三卷,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第95页。 〔18〕林奇等编:《武昌文史》第七辑,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170页。 〔19〕谢立松、杨陶如:《不应遗忘的民主革命家》, 《潇湘晨报》, 2001 年10月11 日。 〔20〕于乾松:《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 常德史志网:http://dsb.changde.gov.cn/art/2009/12/16/art 8140 325255.html,2009年12 月16日。 〔22〕覃振:《辛亥革命的回忆》, 《湖南文史汇编》第一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61 年, 第68页。 〔2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第171页。 |
[1] | 石晓宁. 从革命到建设:辛亥革命前后海外华人政治心态的蜕变——以《大汉公报》及崔通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59-167. |
[2] | 张昭军.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的民众动员策略与种族心态———以三份《讨满洲檄》的文本为讨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42-144. |
[3] | 李旻.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8-182. |
[4] | 吕绍坤. 近代大连自由港制度的实施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10-112. |
[5] | 阎广芬, 王虹. 论近代商人的办学特色[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98-102. |
[6] | 赵云田.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军事改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03-107. |
[7] | 朱国斌, 郭宝平. 寻求控制和参与之间平衡的尝试--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地方自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06-111. |
[8] | 罗萍. 宜昌商会的"柔性社会权力"与辛亥宜昌"有序革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33-138. |
[9] | 徐静玉. 从强硬到妥协———白鹅潭事件中的英国政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145-151. |
[10] | 李皓. 赵尔巽与清政府日俄战争善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24-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