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1〕〔11〕〔15〕〔17〕〔24〕〔25〕〔27〕〔30〕〔32〕〔33〕〔36〕〔37〕〔43〕李庆立:《怀麓堂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年,第346、24 -25、27、132、85、167、181、98、263、308、185、225、157页。 〔2〕吴敬梓:《儒林外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年, 第16页。 〔3〕〔5〕〔9〕张廷玉等:《明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 第196、4822、4824 -4825页。 〔4〕鲁迅:《致曹聚仁》, 《鲁迅书信集》上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年, 第379页。 〔6〕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第98 -99页。 〔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1497页。 〔8〕〔47〕陈田:《明诗纪事》丙籤卷八, 丁籤卷一一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第二册第1057、1306页。 〔10〕司马周:《〈麓堂诗话〉:茶陵派的诗论纲领》, 《求索》2007年第2期。 〔12〕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序》, 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影印本, 第1页。 〔13〕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卷六, 济南:齐鲁书社, 1992 年,第300页。 〔14〕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 许总译,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第125页。 〔16〕〔28〕〔29〕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第12、26、12页。 〔18〕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时尚小令” ,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 第647页。 〔19〕赵伯陶选注:《明文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第149页。 〔20〕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第85页。 〔21〕赵伯陶编选:《袁宏道集》,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9 年, 第132页。 〔22〕朱东润:《述钱谦益之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论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第88 -89页。 〔23〕〔26〕李东阳:《李东阳集》第1 册, 长沙:岳麓书社, 1984年, 第1、681 页。 〔31〕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三,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集部第1366 册, 第477页。 〔34〕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六,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第99 -100 页。 〔35〕葛洪:《西京杂记》卷三,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 第22页。 〔38〕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 第46页。 〔39〕宋濂《文宪集》卷六,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集部第1223 册, 第396页。 〔40〕李东阳:《李东阳集》第2册, 长沙:岳麓书社, 1984 年, 第128页。 〔41〕杨慎:《升庵诗话》卷七,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第774页。 〔42〕陈文新:《从台阁体到茶陵派———论山林诗的特征及其在明诗发展史上的意义》, 《文学遗产》2008 年第10期。 〔44〕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六八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42929 页。 〔45〕郎瑛:《七修类稿》卷三二,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 第410页。 〔46〕唐寅:《唐伯虎诗文全集》, 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5 年, 第97页。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声律理论三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86-191. |
[2] | 纪德君. 明清小说家“以文为戏”摭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92-199. |
[3] | 徐大军. 《金瓶梅词话》叙事建构的文艺渊源刍议——以取径武松打虎故事的属性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00-210. |
[4] | 王立. 明清灾害文学书写与御灾信仰的精神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33-39. |
[5] | 陈军. 《诗经》“昔我往矣”句经典化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91-197. |
[6] | 胡胜. 杨悌《洞天玄记·前序》所引《西游记》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98-203. |
[7] | 叶志衡. 论元代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204-210. |
[8]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9] |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
[10] |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
[11] |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
[12] |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
[13] |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
[14] |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
[15] |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