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法制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法制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有力保障。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能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在法学理论界,早有学者对公益诉讼制度进行研究,并呼吁建立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制度凸现了以人为本,能保障我国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1〕韩志红.公益诉讼制度: 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管理的新途径〔J〕. 中国律师, 1999, (12)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09. 〔3〕李忠杰.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N〕. 文汇报, 2004- 03- 15. 〔4〕王红岩,王福华. 环境公害群体诉讼的障碍与对策〔J〕. 中国法学, 1999, (5) |
[1] | 方世荣. 东北振兴中的营商环境治理——关于拓展行政公益诉讼范围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9-54. |
[2] | 韩轶. 环境犯罪刑事法规制的立法与归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94-100. |
[3] |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
[4] | 江璐. 康德的意志概念的两个方面:实践理性和自由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12. |
[5] | 陈曙光. “小同大异”:马克思人学与费尔巴哈 人学的存在论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5-10. |
[6] | 王太高.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本质分析与立法借鉴——以《环境保护法》修改为契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65-70. |
[7] | 贺立龙.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动力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91-93. |
[8] | 鲍振东.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郭明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5-8. |
[9] | 王利民, 于德江. 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民法价值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70-73. |
[10] | 郝春禄. 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沈阳报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27-129. |
[11] | 鲍振东, 陈萍, 张万强.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4-4. |
[12] | 贺祥林. 马克思探讨“以人为本”的方法与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8-12. |
[13] | 周宁宁. 构建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设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83-86. |
[14] | 张潇潇. 试论经济公益诉讼建立的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92-95. |
[15] | 韩庆祥, 张洪春. 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4-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