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北文化的构成因素较之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都更为复杂,文化属性也更为特殊。正是由于历史承传和自然地理的诸种因素,构成了东北文化和东北人的基本精神特质。东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容,又是振兴的动力。
中图分类号:
〔1〕〔2〕崔凯. 从赵本山和《刘老根》看东北文化〔N〕. 辽宁日报, 2003- 03- 11. |
[1] | 程娜. 东北老工业基地智能化转型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63-73. |
[2] | 刘水林. “基本法”“特别法”“程序法”三位一体立法体系的特别构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72-76. |
[3] | 王伟光.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型智库建设——在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暨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5-8. |
[4] | 李政, 于凡修. 东北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33-43. |
[5] | 董经政. 传统工业区改造中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60-63. |
[6] | 路通, 刘立. 现代生产服务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与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71-73. |
[7] | 于维同, 王策, 王济渊.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律环境问题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82-87. |
[8] | 马树才, 胡立杰, 王永刚. 壮大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14-117. |
[9] | 姜欣.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及协同效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18-121. |
[10] | 袁阡佑.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双重动力启动与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22-126. |
[11] | 赵子祥.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践中构建和谐辽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90-93. |
[12] | 张晓芬, 董玉宽. 科学发展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绿色技术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00-102. |
[13] | 孔伟. 论创业文化环境与经济差异——"东北现象"与"浙江现象"中人力资源素质比较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64-167. |
[14] | 孟韬. 企业集群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63-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