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追求金融稳定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对因外部冲击一时陷入困境或可能引发系统风险的金融机构实施救助,以维持社会稳定,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容易引起道德风险,削弱市场约束。国有商业银行如果可以很方便地把风险转移给政府,并且只有风险的制造和转移,而没有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及对损失的承担,那么,政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承担者,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说到底是一种道德风险和系统性的制度风险。我国现行商业银行体系是以牺牲效率作为代价来换取该体系的稳定的,这种稳定在商业银行没有出现真正的市场竞争、银行效率没有真正提高的情况下,只能是暂时的,因为效率的牺牲将最终导致银行业的风险加剧,从这个意义上说,破产并不是一件坏事。就制度风险来说,党政企不分的银行管理体制是银行自身长期不能解决的痼疾,要真正转换经营机制,重建公司治理结构,就必须真正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
〔1〕〔美〕彼得· S· 罗斯. 商业银行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比〕热若尔· 罗兰. 转型与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赵先信. 当前国有银行改革的政策风险与政策启示〔J〕. 财贸经济, 2004, (6): 3-10. 〔4〕张杰.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 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 经济研究, 2004, (6): 4-13. 〔5〕刘锡良,王正耀.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J〕. 中国金融, 2004, (11): 47-49. 〔6〕陶长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道德风险亟待降低〔J〕. 财经时报, 2004, (3) . |
[1] | 曹艳秋. 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双重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设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07-110. |
[2] | 李红坤. 政府注资与银行产权渐进式转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03-106. |
[3] | 刘琦, 岳玉珠.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借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72-1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