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台湾图像诗产生于台湾现实生活,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探索浪潮中的产物,虽然只是一现的昙花,但它较之“千年一贯制”的古典诗歌,在话语空间与符号编码上作出了越轨式的突围,在我国台湾新诗发展历程中的功绩和作用不可磨灭。
中图分类号:
〔1〕〔2〕〔3〕朱双一. 视觉美的追寻〔J〕. 台港文学选刊, 1989, (7) . 〔4〕王希杰.语言结构的怪圈〔DB /OL〕,教育教学论文网, 2002-01-31. 〔6〕纪弦.谈林亨泰的诗〔J〕.现代诗, 1956, (14) . |
[1] | 赵立彬. 礼敬五四:《台湾文化》与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生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51-57. |
[2] | 傅敏. 分歧与抉择:从“蒋廷黻资料”看台湾围绕缅甸控诉案的交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15-122. |
[3] | 刘晓丽. 殖民体制差异与作家的越域、跨语和文学想象——以台湾、伪满洲国、沦陷区文坛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59-167. |
[4] | 黄万华. 东亚抗日反战文学视野中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18-226. |
[5] | 王贞平. 多元利益交叉时空中的唐代对外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71-178. |
[6] | 赵小琪.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与接受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93-199. |
[7] | 仪平策. 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6-1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