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在转型中要作好战略定位。在目标上肩负着双重目标: 一方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另一方面要迎接信息化的挑战,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在任务上要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深化,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调整工业经济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市场化。在内容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业化,以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化,实现充分就业。
中图分类号:
〔1〕钱钠里, 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2〕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 2003- 03- 02. 〔3〕郭克莎. 加入W TO后的中国工业〔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4〕郭克莎. 差距与赶超〔M〕.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5〕吕政. 论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调整〔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
[1] | 郇庆治. 环境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5-12. |
[2] | 晏 辉.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事实与价值的双重逻辑——价值哲学的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2-22. |
[3] | 李海青. 使命驱动型的治理现代化——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4-19. |
[4] | 逄锦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理论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27. |
[5] |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21. |
[6] | 刘进田. 论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新理论体系及其价值旨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9-14. |
[7] | 赵一红. 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现代化——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23-32. |
[8] | 张兴国, 江敦秀. 论中国道路的普遍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109-117. |
[9] | 王利民,张国强. 中国民法现代化的传统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87-92. |
[10] | 詹福瑞,王新芳. 论查慎行的诗学思想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65-170. |
[11] | 张金荣, 杨茜. “后家庭时代的家庭”理论的中国适用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27-32. |
[12] | 马俊峰, 乔瑞华. 从“和为贵”的传统理念看中国道路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27-31. |
[13] | 惠雁冰. 从港台学界对“样板戏”的评价看真实与遮蔽的另一种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205-208. |
[14] | 曹彦鹏. 现代化背景中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基于豫南陈寨集体化运动中农民政治动员的田野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47-49. |
[15] | 曲晓雷. 屈辱与认同之间:清末民初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以胶澳租借地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56-1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