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郭沫若和贺敬之同为20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代表了“五四”时期和建国初期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在他们的代表诗作中都有一个“大我”形象,但二者内涵不同。郭沫若的“大我”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和完美的人格特性,贺敬之的“大我”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改天换地之豪情。两个“大我”形象折射了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观念。
中图分类号:
〔1〕郁达夫.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 上海: 良友图书公司, 1935. 5. 〔2〕周扬. 郭沫若和他的《女神》〔N〕. 解放日报,1941- 11- 16. 〔3〕郭沫若.创造者〔J〕.创造, 1922, ( 1) . 〔4〕〔8〕贺敬之.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A〕. 贺敬之文艺论集〔C〕.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86. 46, 46. 〔5〕贺敬之. 战士的心永远跳动〔A〕. 贺敬之文艺论集〔C〕.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86. 118. 〔6〕〔7〕贺敬之. 《李季文集》序〔A〕. 贺敬之文艺论集〔C〕.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86. 211, 211. 〔9〕贺敬之. 谈歌剧的革命浪漫主义〔A〕. 贺敬之文艺论集〔C〕.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86. 〔10〕杨匡汉, 杨匡满. 战士与诗人郭小川〔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8. 183. 〔11〕李元洛. 诗卷长留天地间〔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3. 〔12〕范伯群,朱栋霖. 1898— 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上卷〔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425. 〔13〕郭沫若. 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A〕. 文艺论集〔C〕. 上海: 光华书局, 1925. 8. |
[1] |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
[2] | 张联. 郭沫若史剧女性形象原型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05-2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