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我国企业信用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从理论上明确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相关责任主体,进而按照效率原则确定各方分工,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增加。
中图分类号:
〔1〕韩强. 企业信用管理〔J〕. 经济管理, 2002, ( 17) . 〔2〕石晓军, 陈殿左. 信用治理: 文化、流程与工具〔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张静琦. 应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N〕. 金融时报, 2003 - 11- 20.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企业信用、现状、问题与对策——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 管理世界, 2002, ( 5) . |
[1] | 邓永波. 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重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92-99. |
[2] | 罗敏. 从军事领袖向政治领袖的转型——以1930年代蒋介石对“西南问题”的处置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22-129. |
[3] | . 关于我国企业无效交易成本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29-131. |
[4] | 王虎学. 分工与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31-34. |
[5] | 张国强. 基于产品差异视角的寡头市场结构效率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39-143. |
[6] | 刘华萍. 试析马克思对柏拉图分工理论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45-47. |
[7] | 徐地龙. 伦理视域下的难民准入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65-71. |
[8] | 程广宇. 交易行为的持续性与信用制度的建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55-1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