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4): 17-22.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魏源知识观新解

顾红亮   

  1.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
  • 出版日期:2004-08-20 发布日期:2004-08-20
  • 作者简介:顾红亮( 1971- ) ,男,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 Online:2004-08-20 Published:2004-08-20

摘要: 尽管魏源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观,但是他在知识来源、知识层次、知识类型、知识主体等几个理论问题上颇有些独到的看法,例如他对知识源于行动和知识始于问题的区分、对参与者和旁观者态度的综合、对客观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关注、对意见和共识的强调等等。这些见解对于今天我们理解知识观仍富有启示。

关键词: 实践, 问题, 意见, 共识, 主体, 客观知识, 默会知识

中图分类号: 

  • B252

〔1〕〔2〕〔3〕〔4〕〔5〕〔6〕〔7〕〔8〕〔10〕〔11〕〔12〕〔13〕〔14〕〔15〕〔16〕〔21〕〔22〕魏源. 默觚〔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 8, 56, 131, 61- 62, 6, 40, 13, 40, 271, 277,51, 282, 23- 24, 44, 40, 40, 131-132.
〔9〕波普尔. 客观知识〔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70.
〔17〕〔19〕波兰尼.个人知识〔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78, 217-218.
〔18〕张君劢,等. 科学与人生观〔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53.
〔20〕余英时. 论戴震与章学诚〔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0. 5.
[1] 李西祥. “实体即主体”:齐泽克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黑格尔本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3-20.
[2] 杨 光. “微众”的批评:“微”时代文艺批评的新主体与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66-73.
[3] 傅廷中. 国际海事惯例的适用之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06-113.
[4]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5]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6] 齐勇. 实践哲学古典理想的继承与超越: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39-46.
[7] 童敏. 空间思维的实践转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93-99.
[8] 孙民. 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46-52.
[9] 刘贵祥. 科西克对实践概念三种变形的批判及创造性阐发——一种对《具体的辩证法》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53-60.
[10] 王峰. 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0-178.
[11] 鲁绍臣. 《资本论》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当代意义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5-20.
[12] 张曙光.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5-14.
[13] 刘进田. 40年来中国价值哲学的思维特征及其时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5-22.
[14] 谢纳. 作为表征实践的文化空间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97-201.
[15] 孙民.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文化自信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46-5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