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1): 118-122.

• 诗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

谢纳   

  1.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 出版日期:2004-02-20 发布日期:2004-02-20
  • 作者简介:谢纳(1973- ) ,女,辽宁沈阳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Online:2004-02-20 Published:2004-02-20

摘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叙事技巧和程序的革新与实验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心理— 情绪”型叙事结构的采用,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颤抖,打碎了叙事整体感以及因果逻辑链条,动摇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 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限知型内视角”、“呈现式”叙事口吻以及“跳角”的使用,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小说编排叙事视角的传统,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叙事时间刻度的模糊和时间转换语的消除,不但为文本带来强烈的象征效果,而且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大的意象,产生多元化的意义,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进行横向“对话” ,调动了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2〕杨义. 中国叙事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孙文科. 颂祷与自诉—— 新时期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4〕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5〕华莱士· 马丁. 当代叙事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6〕李正林. 新感觉派小说的叙述方式〔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3, (1): 28-32.
〔7〕陈晓明. 后新潮小说的叙事变奏〔A〕. 生存游戏的水圈〔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8〕黑格尔. 哲学史演讲录: 第一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1] . 评鲍德里亚对时尚的后现代主义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0.
[2] 陈培永. 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42-45.
[3] 马驰. 本·阿格的文化研究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50-53.
[4] 张喜华. 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54-57.
[5] 王洪岳. 冯至现代主义诗学精神来源和启蒙性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200-203.
[6] 张欲晓. “迷惘的一代”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16-217.
[7] 傅畅梅. 后现代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2-25.
[8] 薛伟江.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4-7.
[9] 王纯菲. 论现代主义小说叙述对性格逻辑的背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22-126.
[10] 张杰. 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54-161.
[11] 吕川. 恐怖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23-28.
[12] 乐国林.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之下的社会工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41-46.
[13] 张连国. 大道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健康导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24-30.
[14] 李润霞. 从消解走向逍遥的无地彷徨--20世纪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41-144.
[15] 李春林. 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45-15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