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1): 143-148.

• 历史上的东亚邦交 • 上一篇    下一篇

“当代神话”与影视创作

颜翔林   

  • 发布日期:2015-02-15
  • 作者简介:颜翔林,哲学博士,温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温州 325035)。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YJA72003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CGZW005YBQ)

  • Published:2015-02-15

摘要: 当代神话理论认为,“神话”在现代社会甚至后现代社会中依然没有消亡,只不过它改变了与以往神话不同的存在形式,甚至以现代科技作为神话的构成元素和面具伪装。因此,当代社会必然性地存在着神话思维与当代神话。当代神话只不过是当代创造主体依据理性目的或情感驱动而精心编造的结果,它带有工业社会和文化产业的痕迹。神话主义已经超越了文学的疆场而延伸到各种艺术类型。尤其在影视艺术领域,当代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流行和显著,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美学景观。

关键词: 神话, 当代神话, 影视艺术, 审美特性

中图分类号: 

  • B83

〔1〕〔俄〕梅列金斯基:《神话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16页。〔2〕〔3〕颜翔林:《怀疑论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章第2节、第3节。〔4〕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5〕〔美〕坎贝尔:《千面英雄》,朱侃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开场白:单一神话”,第20页。〔6〕〔美〕坎贝尔:《千面英雄》,朱侃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第25页。〔7〕〔美〕艾斯勒:《圣杯与剑》,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页。〔8〕〔9〕〔英〕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马小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8-299、300-301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