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3): 88-93.

•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常态下以再工业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任保平   

  • 出版日期:2015-06-15 发布日期:2015-06-15
  • 作者简介:赵儒煜,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2);阎国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Online:2015-06-15 Published:2015-06-15

摘要: 自2009年10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相关研究已探讨了制度因素、结构因素、外部因素等形成原因,但是危机的成因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危机国产业发展的脆弱性。欧洲一体化进程为产业竞争力不同的国家带来不同的获益,使强国更强、弱国更弱。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德、法等强国一直掌控欧元区以及欧盟内部的利益分配、技术以及制定新政策等方面优势,利用统一大市场,扩大了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和巩固了国内产业发展基础。而弱国的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逐渐向强国转移,产业竞争力日益下降。加之危机国福利需求压力大、第二次产业快速衰退而过度依赖虚拟经济恶性膨胀来寻求发展以及宏观政策失灵等内部因素,终致欧债危机爆发并波及全球。

关键词: 欧债危机, 形成机理, 产业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 

  • F113.1

〔1〕 Issing,O.,“Why a Common Eurozone Bond isn’t Such a Good Idea,White Paper”,Center for Financial Studies,Frankfurt,no.3(2009),p.10; Zsolt Darvas,“The Summit of Survival,”Bruegle Pulications,no.1,pp.11-13;Benedicta Marzinotto,“The End-game is Debt Sustainability,”Bruegel Publication,vol.21,(2011),p.17;Nicolas Veron,“Testimony on the European Debt and Financial Crisis,”Bruegel Policy Contribution,no.9(2011),pp.33-35.
〔2〕布伦丹·布朗:《欧元崩溃:欧洲货币政策失灵的启示》,秦永生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第141页。
〔3〕Henri Houben:《欧元区危机及其国际影响》,童珊译,《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4〕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开放导刊》2010年第4期。
〔5〕金圣荣:《欧元大崩溃——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经济大衰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6〕徐崇温:《欧洲债权债务危机分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7〕施亚峰:《三个问题看清欧债危机》,《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2期。
〔8〕约翰·冯·奥弗特韦尔德:《欧元的终结?!——欧盟不确定的未来》,贾拥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第14页。
〔9〕叶檀:《主权债务危机是有意为之的短期欧元狙击战》,《国际融资》2010年第1期;朱兴勤:《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功能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0〕BIS,“81st Annual Report”,Basel,vol.26,(2011),p.21.
〔11〕杜莉、顾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根源、影响、治理和警示》 ,2010 年第 7 届金融学年会会议论文,吉林大学商学院,。
〔12〕栾彦:《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2年。
〔13〕张建君、郝全洪:《欧债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全球影响》,《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第1期。
〔14〕刘友余:《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成因》,《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2期。
〔15〕王俊、何海林、毛鑫:《欧债危机原因及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6〕郑秉文:《欧债危机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从福利国家到高债国家的教训》,《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5期。
〔17〕奥丽虹、赵儒煜:《关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4期。
〔18〕苏朝晖、吴晓晓:《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4] 周江. 正常基线中海图的效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08 -112 .
[5]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6]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7]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8]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9]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10]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