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9-24 上一期   
    重思哲学经典问题
    马克思的财产权批判及其正义论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张文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5-13. 
    摘要 ( 20 )   PDF(pc)(571KB) ( 4 )   PDF(mobile)(571KB) ( 2 )   收藏
    在马克思的批判中,社会正义首先围绕着对财产权的批判。马克思以经济基础内一定的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对抗视角去看待社会正义问题,有两条进路可选:一是社会结构革命进路,二是权利进路。人们通常诉诸权利进路来解决因市民社会的“伦理性丧失”而产生的困惑。马克思直指所有者与无所有者财产关系的本质,指出财产关系作为一种剥夺和被剥夺的经济关系的基础,展现了财产权在伦理和政治意义上受到批判的客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偏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却忽视社会正义的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向下拉平是平等主义的内在要求吗
    高景柱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4-23. 
    摘要 ( 16 )   PDF(pc)(624KB) ( 0 )   PDF(mobile)(624KB) ( 0 )   收藏
    向下拉平异议是平等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该挑战的核心主张之一是平等主义蕴含着向下拉平。实际上,这是建立在对平等主义误读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平等主义理论得到恰当的理解,人们将会发现向下拉平并不是平等主义的根本原则。平等主义者既不认为所有的不平等都是坏的,也不会赞同通过向下拉平的方式实现平等。相反,平等主义者强调平等的实现方式应当受到正义原则的规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三重逻辑
    袁银传 范海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24-31. 
    摘要 ( 22 )   PDF(pc)(602KB) ( 1 )   PDF(mobile)(602KB) ( 0 )   收藏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互结合,从历史维度科学总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从理论维度深刻揭示和充分彰显“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路径,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根基;从当代人类实践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实践维度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的概念辨析、价值立场与新时代演进
    韦洪发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32-40. 
    摘要 ( 27 )   PDF(pc)(711KB) ( 1 )   PDF(mobile)(711KB) ( 0 )   收藏
    共同体既是人类的存在论事实,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基础。法律深深嵌入共同体生活,是支撑共同体生活的龙骨和梁柱。以往的法律观对法律的理解要么因为诉诸超验和理性而走向虚伪和空洞,要么因为着眼法律体系内部的逻辑和形式而陷入僵化和机械,要么因为仰赖历史和传统而堕入不知今夕何夕的迷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注重法律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和法律所承载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注重法律对人的本质的尊重和捍卫。在价值立场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主张法律应该致力于确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该体现绝大多数人乃至全体人民的意志,应该维护先进生产力,助力创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习近平法治思想,尤其是作为其主要内容的“十一个坚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在新时代的实践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唯物史观意义上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观”
    史 巍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41-49. 
    摘要 ( 24 )   PDF(pc)(603KB) ( 0 )   PDF(mobile)(603KB) ( 0 )   收藏
    “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现代化观”则意味着主体在观念层面上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它伴随着主体的现代化实践进程不断形成,并从观念层面影响主体的现代化实践进路与发展趋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何种“现代化观”就意味着形成何种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也就会呈现出何种样态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都是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形式和重要方式,其中既蕴含着对现代化的一致性认识,也因不同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基础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观”在对现代化做出人的发展目的性的本质性认知,针对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形成了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观点,形成了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的整体性视野,这就使中国式现代化观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观。在唯物史观意义上思考现代化观并在此语境中比较现代化观,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化、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对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新大众文艺研究
    新大众文艺的概念、特质及未来
    李遇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50-59. 
    摘要 ( 36 )   PDF(pc)(677KB) ( 3 )   PDF(mobile)(677KB) ( 1 )   收藏
    回顾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历程,新时代的新大众文艺浪潮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新大众文艺浪潮不仅是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或思潮在新传媒时代的历史延伸与新变,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大众文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大众文艺并不等同于新媒体文艺,不能将传统文艺家排斥在新大众文艺创作群体之外,而应倡导新时代的传统文艺大众化与草根素人的新大众文艺创作之间双向奔赴和彼此融合。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的政治属性,民族性是新大众文艺的文化属性,大众性是新大众文艺的传播属性。其中,高科技带来的人机“交互性”是新大众文艺传播中最突出的大众性表征,未来会愈益显著。发展新时代的新大众文艺需要处理好高科技与文艺的关系、古今中外不同大众文艺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大众文艺创作群体之间的关系。繁荣新时代的新大众文艺事业需要重点倡导深入生活是践行新大众文艺人民性本质的根本要求,倡导激活传统是彰显新大众文艺民族性特质的内在要求,倡导转变文风是强化新大众文艺大众性特质的必然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命名到命题:“新大众文艺”的历史逻辑与时代方位
    宋 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60-67. 
    摘要 ( 26 )   PDF(pc)(568KB) ( 1 )   PDF(mobile)(568KB) ( 0 )   收藏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是对具有新时代精神气象、新时代审美风尚与新媒介艺术呈现等新质特征的文化艺术发展态势的敏锐把握、整体描述与凝聚概括。作为新时代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或文艺主潮,“新大众文艺”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或命名,更是一个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文艺理论重要命题。因而需要“从命名到命题”的理论探讨,进一步考察、辨析与把握“新大众文艺”的历史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旨趣及其当代意义价值,以在“命题化”的理论思考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大众文艺”的批评标准
    谷鹏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68-74. 
    摘要 ( 18 )   PDF(pc)(579KB) ( 1 )   PDF(mobile)(579KB) ( 0 )   收藏
    “新大众文艺”作为当代新媒介催生的新型美娱大众艺术形态,依然遵循文艺批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只是其内涵有了新的扩充。新大众文艺批评的“历史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的创新,创造可施用于新媒介时代的中国文艺的“伟大传统”“伟大精神”,创新文艺的价值功能。新大众文艺批评的“人民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聚拢的新型大众,缔造具有公共性价值追求与共通性心理情感的新时代“个体公共人”。新大众文艺批评的“艺术的标准”是指通过继承并创新文艺的多媒介表达形式,实现文艺的艺术形式与大众的生活形式的融通互渗。新大众文艺的“美学的标准”是指通过新媒介来表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等美的全部内容,体现时代审美精神和审美风貌。新大众文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艺表达的媒介创新来实现文艺主体的扩容、文艺创作的普及与文艺受众的扩大,消弭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涵育新时代的新民族与新大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域外学思
    突破功名桎梏:明代“非进士出身”巡抚考实
    于储铭 〔美〕戴彼得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75-84. 
    摘要 ( 27 )   PDF(pc)(880KB) ( 0 )   PDF(mobile)(880KB) ( 0 )   收藏
    巡抚之治,溯其源流,北朝时期已见雏形,唐代巡抚使更备规制。然明代巡抚确为集大成者,其熔铸前朝经验而自成体系,深刻影响明清两代。学界既往研究多聚焦制度成型过程及其对明代省级行政体系的重构,而对巡抚群体的出身来源缺乏系统考察。值得关注的是,对“非进士出身”巡抚的统计存在显著分歧,既有研究多囿于科举体系,举人群体更是成为认知的边界。究其本质,是对“非进士出身”的界定不同,除举人外,更应包含国子监生、勋臣等不同群体。系统考辨“非进士出身”巡抚的构成成分与仕宦背景,不仅可以推进明代职官制度的实证研究,更有助于解构巡抚制度的演变逻辑,进一步揭示政治需求与制度发展的双向流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志愿服务与慈善事业研究
    中国慈善组织“走出去”的行动策略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邓国胜 王 茜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85-91. 
    摘要 ( 16 )   PDF(pc)(770KB) ( 1 )   PDF(mobile)(770KB) ( 2 )   收藏
    尽管面临诸多客观环境的限制,我国的一部分慈善组织仍能够通过行动策略的选择实现国际影响力。价值链嵌入和资源配置取向是慈善组织“走出去”行动策略选择的两个核心维度。基于以上两个维度,行动策略可以划分为大众化服务、精耕细作、协同倡导、树典型倡导四种模式。尽管这四种行动策略在影响力的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有的侧重于影响力的深度,有的侧重于影响力的广度,而有的则突出表现为民心相通,但它们都通过其主动策略选择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充分适配,成功形成了国际影响力,为慈善组织“走出去”在资源匮乏和制度环境不确定情况下的策略选择提供借鉴。从融合主动性与适应性策略观的理论视角来看,构建慈善组织“走出去”的行动策略分析框架,探讨其策略选择的内部维度与影响力实现机制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兼爱和合的中国“礼物”:国际志愿服务的互惠性启动机制——对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的案例分析
    王 杨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92-101. 
    摘要 ( 22 )   PDF(pc)(644KB) ( 1 )   PDF(mobile)(644KB) ( 0 )   收藏
    国际志愿服务快速扩展的进程中,中国积极融入国际志愿服务行动网络,为全球发展进程提供了中国“礼物”,主张启动互惠性是国际志愿服务的关键议题。当前中国国际志愿服务计划启动互惠性存在三种机制:关系互惠的心理动机联结机制、互惠互利的利益相互性促进机制、多边互惠的“共同体”意识激发机制。在国际志愿服务互惠的空间分析框架下,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互惠性启动机制和行动路径,以及中国国际志愿服务集体性、整合性和开放性的建构方式,显示了中国“礼物”的独特特征,为国际志愿服务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管治抑或服务:县域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实践逻辑——以Z县基层社会治理“1844”制度为例
    马良灿 康宇兰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02-109. 
    摘要 ( 26 )   PDF(pc)(604KB) ( 2 )   PDF(mobile)(604KB) ( 1 )   收藏
    在治理制度与治理主体、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的互构关系中理解县域农村基层治理制度的实践逻辑,有助于深化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制度的认识。在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治理方式与治理内容等层面,案例县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实践中,过度强调管治逻辑导致制度创新成为基层政府自上而下向乡村社会不断延展科层制权力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民众自下而上的社会权利被忽略,基层治理陷入行政需要与民众诉求、行政工作与社区自治、技术理性与复杂现实、管治社会与服务民众相交织的多重困境中。县域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创新需要处理好管治与服务的动态平衡关系并在行政权力与民众权利的上下联结和制度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融合中推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模式及其内在机理
    时立荣 黄玮攀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10-117. 
    摘要 ( 22 )   PDF(pc)(836KB) ( 1 )   PDF(mobile)(836KB) ( 0 )   收藏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对多重制度逻辑的解构是认识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模式及其内在机理的关键。嵌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政府逻辑、市场逻辑与乡土逻辑在农村集体经济实践中存在耦合与博弈关系。在多重制度逻辑与混合实践分析框架下,呈现出“政府—市场”联合主导型、“市场—乡土社会”驱动探索型和“乡土社会—政府”协同发展型三种混合治理模式。这些模式为农村集体经济在多重制度逻辑的交织影响下实现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提供了新思路。任何单一的集体经济治理模式都是多重制度逻辑交织与博弈的结果并集中反映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行动之中。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行动主体总是要围绕着各方利益诉求进行策略选择,寻求一种适合本地发展的、各方主体均可接受的最优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接受的中介视角下互联网使用对村民公共参与的影响
    赵俊忠 郝栋男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18-126. 
    摘要 ( 31 )   PDF(pc)(823KB) ( 1 )   PDF(mobile)(823KB) ( 0 )   收藏
    村民公共参与是村民在乡村治理框架下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与监督等环节的行为过程,是凝聚乡村振兴智慧的重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伴随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全面普及与深度应用,村民的网络使用水平对公共参与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基于技术接受模型,采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库的村户调查数据,构建逻辑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力与使用机会对村民不同类型的公共参与行为呈现异质性影响,并且其通过影响村民对技术的接受程度间接影响其公共参与行为,但该中介效应也因参与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技术接受视角下村民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受用性程度在村庄集体公益行动和社群公共事务交流参与中发挥着中介效应,但在村级民主审议参与中未产生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提升村民互联网使用水平与接纳度、优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强化数字技能培训并针对不同公共参与方式分类施策是促进村民公共参与、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兼顾稳增长与促转型的政策选择: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
    刘志彪 凌永辉 孔令池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27-136. 
    摘要 ( 13 )   PDF(pc)(780KB) ( 1 )   PDF(mobile)(780KB) ( 0 )   收藏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下,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格局的基本内容,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核心在于利用动态、联系的方法论来实现财富创造和分配公平的平衡。这决定了其基本原则是既要在短期内稳经济增长、避免出现通货紧缩,也要在长期中兼顾发展转型的目标要求。在短期稳增长要求下,可以从推动就业、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教育、科技、人才等政策的协调联动做起,实现劳动、经营、财产以及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在中长期促转型要求下,可以通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民众福利水平的逐步提升,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体制三重转型。此外,还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等方面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基础性制度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人工智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沈坤荣 丁 露 赵 倩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37-145. 
    摘要 ( 19 )   PDF(pc)(939KB) ( 1 )   PDF(mobile)(939KB) ( 0 )   收藏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微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提高要素利用率促进效率升级,释放要素投入的增长潜力;在中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宏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加快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需要指出,人工智能在赋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存在阶段性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由于存在“索洛悖论”,人工智能并未显著带动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加剧就业总量压力与就业结构矛盾,产生安全风险与治理不足的问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外部性。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我国需要统筹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既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从而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又要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安全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变化和结构调整
    唐 琦 夏庆杰 谢 尚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46-157. 
    摘要 ( 19 )   PDF(pc)(1499KB) ( 0 )   PDF(mobile)(1499KB) ( 0 )   收藏
    通过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和入户调查数据计算的跨度20余年的数值结果可见,中国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金额显著上升,且实际支出高于此的家庭比例也大幅增加。在进行价格和人口规模调整后,在纵向对比中,居民基本消费金额在1995年至2002年略有下降,2013年达到最高,至2018年有所降低,伴随收入的稳定增长,能够高于基本消费的居民占比呈现了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在横向对比中,不同收入分组的基本消费金额差异较小,低收入群体达到理想消费状态的难度较大;就结构变化而言,食品和居住消费的支出占比和基本消费金额最高,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消费上升势头明显但基本满足的居民占比较低。因而,在维护价格稳定的同时,须着力推动农村居民提高覆盖发展型基本消费的支出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国“三农”问题·女学者论坛
    社会化服务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政策优化
    穆月英 张哲晰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58-165. 
    摘要 ( 26 )   PDF(pc)(901KB) ( 1 )   PDF(mobile)(901KB) ( 0 )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既势在必行,又大有可为。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创新驱动、促进协同发展、擦亮绿色底色、加快开放步伐、分享发展成果,展示出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但仍存在先进要素引用受限、服务供需匹配失衡、机会主义屡见不鲜、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亟待延链补链强链等问题。对此,应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重要依托、坚持聚焦服务小农户的基本原则,通过“人才科技双轮驱动+全链服务场景延伸+数字体系支撑+标准激励创新+精准政策扶持”五维联动,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科技赋能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李明贤 彭晏琳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66-174. 
    摘要 ( 17 )   PDF(pc)(698KB) ( 1 )   PDF(mobile)(698KB) ( 0 )   收藏
    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现阶段,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已从注重解决抵押物不足、融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导致金融服务可得性不足“量的扩张”问题,转变为更加重视金融服务供需匹配、金融机构财务与社会目标协调、金融服务带动客户金融健康水平提升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等“质的追求”方面。作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力量,金融科技通过发挥协同和长尾等效应,成为赋能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与新引擎。然而,在金融科技赋能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数字鸿沟与金融监管困境交织、金融科技头部企业垄断问题凸显、金融科技风险隐患初现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充分等现实挑战。因此,需要从弥合数字鸿沟与金融监管难题、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构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等方面入手,助推金融科技赋能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热点问题研究
    中国式“制度型开放”的动态平衡原理
    杨 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75-185. 
    摘要 ( 15 )   PDF(pc)(712KB) ( 1 )   PDF(mobile)(712KB) ( 0 )   收藏
    面对全球治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更加坚定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稳步扩大对外制度开放是关键环节之一,其核心是持续调整制度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不断深化高水平开放以实现互利共赢。但是“制度型开放”面临许多挑战,它与国际社会关系更为密切,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联系性和结构性权力关系影响。因此,要稳步扩大对外制度开放亟须因应这种变化,以动态平衡原则为支点,在国际多重竞争性标准之间建立最大公约数,以及基于新区域主义促进建立“强互惠”生态圈,以便为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国内立法模式提供指引,进一步推动国内公法理论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基本构想
    郑 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186-200. 
    摘要 ( 29 )   PDF(pc)(984KB) ( 0 )   PDF(mobile)(984KB) ( 0 )   收藏
    当前,我国处于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应用的前夜,但相关法律体系所呈现的分散化、碎片化特征,使之难以应对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应用中的诸多挑战。因此,亟待建立具有前瞻性、统筹性和体系性的自动驾驶汽车法律框架。我国自动驾驶汽车立法应将风险预防、技术中立等理念贯穿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个大局,在充分考察、比较以英国为代表的专门立法模式和以美国、日本与德国为代表的分散立法模式基础上,以近期分散立法、中远期专门立法的基本路径稳步发展。理想中的中国《自动驾驶汽车法》应包括总则编、功能编和责任编三大编。总则编以总纲形式统领全局,明确法律价值取向,引申相关总体原则,确定任务目标,决定具体规范的展开路径;功能编的主要任务在于分解总则编所确立的任务目标,赋予自动驾驶法律关系各方相应的权利义务,保障总目标的实现;责任编则分别通过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规范和法定义务违反的责任规范,确定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机制,明确交通事故分级处理规则和责任分级划分,并为功能编提供强制力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案裁判的中国实践及其制度逻辑
    杨知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201-212. 
    摘要 ( 17 )   PDF(pc)(642KB) ( 0 )   PDF(mobile)(642KB) ( 0 )   收藏
    类案裁判与针对案件纠纷的普遍性司法活动密不可分,不仅具有重要的法理基础,而且在不同法律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法院类案裁判经历了从自发性的、非正式制度的探索到自觉性的、正式制度的建构过程,体现出独有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样式。从类案的属性、类案裁判的应用场合,以及类案检索并援引的设定意图等方面看,中国类案裁判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制定法的特别适用制度,是一种在依法裁判的常态体系之内又专门添设的用于保障制定法规范一致实施的特别工程。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和大陆法系的通常判例制度不同,中国类案裁判实践的制度逻辑在于,它促使法官以指导性案例、入库案例等专门的既定判决为范本,实现制定法规范的同等适用。由此,法官援引指导性案例、入库案例等类案对待决案件作出判决的过程仍可归为基于制定法规范的裁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史研究
    走出“内部化”——近代中国铁路车辆制造业结构调整及其困境
    马陵合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213-222. 
    摘要 ( 16 )   PDF(pc)(791KB) ( 0 )   PDF(mobile)(791KB) ( 0 )   收藏
    在中国近代机械工业中,铁路机厂是规模最大的部门之一。清末及民国前期多为因线设厂,存在铁路设备制造工业归属铁路部门的“内部化”现象。20世纪30年代后,在铁道部的主导下,铁路车辆制造业开始进行布局调整,设立株洲总机厂,开始打破因线设厂的旧制。抗战结束后,资源委员会试图打破铁路管理机构对车辆制造业的统辖,以图将铁路车辆制造业纳入其所掌控的机器制造业体系。尽管路径不同,但明显存在构建相对独立的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体系的趋势。因体制不顺、工业基础薄弱,摆脱“内部化”羁绊的努力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研究中的个体、群体与文献考论——以“田诚”和“辛民”为中心
    翟 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223-230. 
    摘要 ( 21 )   PDF(pc)(634KB) ( 1 )   PDF(mobile)(634KB) ( 0 )   收藏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认识,其形成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中共建党前夕出版的署名“田诚”的《共产主义与智识阶级》初步探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形成具有先驱作用。1939年10月署名“辛民”者发表的《中国民族革命文化之史的发展提纲》明确指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进行分期,也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形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考证相关文献及其著者,可以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证据和新的研究维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明互鉴与中国文化形象建构
    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的中国形象
    汪云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4):  231-236. 
    摘要 ( 20 )   PDF(pc)(574KB) ( 1 )   PDF(mobile)(574KB) ( 0 )   收藏
    罗伯特·白英丰富的跨文化经历和长期在华生活的经验使其获得了观察中国的多维视角,赋予其中国书写以独特的深度和广度。白英以日记、游记、人物传记、小说、诗歌等多种文体形式书写中国和传播中国形象。白英的传记作品具有见证中国历史和建构战争记忆的作用,其小说则勾勒了中国诸多关键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揭示出时代转型和蜕变过程中不断“流动”和“变化”的中国风景。在白英的跨文化叙事中,中国不再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异国”,而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特历史经验和复杂社会结构的主体。白英的中国形象既融入了其个人的中国体验与理解,也深受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这一互动过程不仅拓宽了白英自身的文化视野,也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认识中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