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4): 102-106.

• 古史新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惠栋与汉学

刘墨   

  1.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 出版日期:2004-08-20 发布日期:2004-08-20
  • 作者简介:刘墨( 1966- ) ,男,河北三河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学术思想史研究。

  • Online:2004-08-20 Published:2004-08-20

摘要: 惠栋在继承家学的同时,明确地倡扬汉学宗旨,积极反对宋学,转而研究遗存的汉代学说,惠栋也因此完成了研究范式的转换。他的追随者们将他的方法又运用到其他领域,成为“吴派”。由惠栋及其弟子们立“汉学”这一名目以后,才真正地出现了乾嘉式专守汉学的考据学研究—— 虽然乾嘉学术远不是“汉学”所能概括的。

关键词: 惠栋, 汉学, 吴派

中图分类号: 

  • K249.2

〔1〕王昶. 惠先生墓志铭〔A〕. 碑传集: 第11册〔C〕.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2〕戴震. 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A〕. 戴震全书〔C〕.合肥: 黄山书社, 1995.
〔3〕〔10〕朱维铮.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28, 25.
〔4〕〔5〕清儒学案: 第一册〔M〕. 北京: 中国书店,1990. 757, 757.
〔6〕惠栋.九曜斋笔记: 卷二: 本朝经学〔M〕.
〔7〕〔11〕皮锡瑞. 经学历史〔M〕.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136, 306.
〔8〕惠栋.九曜斋笔记: 卷二: 趋庭录〔M〕.
〔9〕惠栋.九经古义: 卷二: 周易古义下〔M〕.
〔12〕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1] 夏伟.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9-192.
[2] 殷晓燕. 文化语境与 “文学经典” 的释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0-233.
[3] 藤田梨那.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09-214.
[4] 程龙. 德国汉学家夏德及其中国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69-174.
[5] 史革新. 从"汉宋鼎峙"到"汉宋合流"--兼论晚清汉宋学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43-151.
[6] 陈倩. 美国汉学界区域史、地方史研究的兴起--以学术地缘化研究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65-17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