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综观中国新诗形式探索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析分与整合相交替的发展趋势。诗人和理论家通过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提出或倡导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新诗形式理论或观点。基于对百年新诗形式探索的“非线性梳理” ,较突出的是,语言的迁移对新诗质地的改变应引起足够重视,新诗形式探索最终应该落实到对现代汉语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上。
中图分类号:
〔1〕萧三. 论诗歌的民族形式〔A〕.中国新文学大系( 1937- 1949): 理论卷二〔C〕.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A〕.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C〕. 影印本. 34. 〔3〕胡适.谈新诗〔J〕. 星期评论, 1919, ( 10) . 〔4〕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观〔A〕. 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C〕.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68, 70. 〔5〕周作人. 《扬鞭集》序〔A〕. 中国新诗序跋选〔C〕.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175. 〔6〕陆志韦.我的诗的躯壳〔A〕. 渡河〔C〕. 亚东图书馆, 1923. 〔7〕徐志摩.诗刊放假〔N〕. 晨报副刊· 诗镌, 1926 - 06 - 10. 〔8〕戴望舒.诗论〔J〕. 现代, 1932, 2( 1) . 〔9〕郑敏. 回顾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发展, 并谈当前先锋派新诗创作〔A〕. 诗歌与哲学是近邻—— 结构— 解构诗论〔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28. 〔10〕〔11〕何其芳. 关于现代格律诗〔A〕. 关于写诗和读诗〔C〕.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56. 〔12〕王力.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J〕. 文学评论, 1959, ( 3) . 〔13〕周煦良. 论民歌、自由诗和格律诗〔J〕. 文学评论, 1959, ( 3) . 〔14〕金克木. 诗歌琐谈〔J〕. 文学评论, 1959, ( 3) . 〔15〕林庚. 再谈新诗的建行问题〔N〕. 文汇报, 1959- 12- 27. 〔16〕痖弦. 现代诗的省思—— 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A〕. 中国新诗研究〔C〕. 台北: 洪范书店, 1981. 〔17〕于坚. 诗歌精神的重建〔A〕. 棕皮手记〔C〕. 北京: 东方出版中心, 1997.233. 〔18〕殷实.幸存的诗人〔J〕. 读书, 1995, ( 7) . 〔19〕郑敏. 结构— 解构视角: 语言· 文化· 评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25. 〔20〕周晓风. 现代汉语与现代新诗〔A〕. 现代汉诗: 反思与求索〔C〕.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8. |
[1] |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78. |
[2] | 张文喜. 语言视角:马克思正义观与古希腊正义观的哲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38-42. |
[3] | 黄新华. 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65-71. |
[4] |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3. |
[5] | 夏历.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语言文字需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7-61. |
[6] | 江立华,张红霞. 流动与秩序:社会治理视野下流动人口的秩序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0-44. |
[7] |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
[8] |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
[9] | 王海兰, 宁继鸣. 基于个体语言技能资本投资特性的语言传播规律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95-100. |
[10] | 张先亮, 贾晓蕾. 城市化进程中外商群体用语现状的考察——以义乌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43-47. |
[11] | 冯学锋, 肖俊敏. 论当代中国新语言年俗[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48-52. |
[12] | 毛力群, 张晨阳. 人才市场招聘广告对应聘者语言能力的要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53-56. |
[13] | . 论辞规建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7-190. |
[14] | . 新媒体时代企业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38-141. |
[15] | 孙慧. “卡尔纳普问题”·卡西尔思路·现代哲学的可能进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5-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