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考察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时候,应该将其区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两种类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在不断增加,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依旧以占有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表明目前我国依然是以劳动力价格优势赢得国际市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形成一定的政策,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1〕Shaked, A. & Sut t on, J. “ Natural Oli gopolies and Int ernati onal Trade” 〔M〕. in Edit ed by Ki erzkow ski , H. , Monopolis tic Competi tion and Int ernat ional Trade, Oxf ord: Oxf ord Univ ersi t y Press , 1984. 34-50. 〔2〕Havryl ys hyn, O. & Civan, E. “ Int ra- Ind ust ry Trade among Devel oping Coun tries” 〔J〕. Jou 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 cs , 1985, 18: 260. 〔3〕孔庆锋. 我国的外贸现实与理论调适〔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4〕岳昌君. 遵循动态比较优势—— 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对比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 2000, ( 3) . |
[1] | 代栓平, 纪玉山. 中美贸易争端的警示:加快发挥综合竞争优势 推动技术自主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28-37. |
[2] |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41. |
[3] | 魏浩, 李粟. 中国和加拿大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24-130. |
[4] | 刘兵权, 柳思维, 文凤华. 对外贸易与区际贸易协同发展: 一个分析性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41-143. |
[5] | 霍春辉, 安曼, 左斌. 构建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战略系统模型分析方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01-105. |
[6] | 李静.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功能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108-113. |
[7] | 胡俊文.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76-80. |
[8] | 张湛彬. 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60-65. |
[9] | 关键. 论产业促群战略对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68-170. |
[10] | 吴长煜. 企业竞争优势途径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63-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