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的个人或团体,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一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国家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心理倾向的总和。它具有营造政治舆论、影响政治行为、维持政治关系等基本功能。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有二: 一是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能整合人们思想并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二是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形成参与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
[1] | 秦明瑞. 政治态度还是政治设想?——论两种社会科学传统中政治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56-68. |
[2] | 赵轶峰. 论海瑞的浩然之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41-148. |
[3] | . 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以江西赣南A市农民工调查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70-73. |
[4] | 赵轶峰. 明代嘉隆万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52-162. |
[5] | 李旻.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8-182. |
[6] | 王作印.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国家观之争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33-37. |
[7] | 华正学. 私营企业主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绩效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63-67. |
[8] | 秦晓波.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3-175. |
[9] |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
[10] | 赵泉民. 清末新知识阶层政治文化心态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6): 102-107. |
[11] | 朱国斌, 郭宝平. 寻求控制和参与之间平衡的尝试--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地方自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06-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