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6): 131-136.

• 美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类美学论纲

张伟   

  1.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110003
  • 出版日期:2004-12-20 发布日期:2004-12-20
  • 作者简介:张伟( 1956- ) ,男,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美学和艺术文化学研究。

  • Online:2004-12-20 Published:2004-12-20

摘要: 类美学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走向类化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理论体系,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以人与自然共处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形态,是以否定的方式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美学学说。从类美学的意义上去认识生命不能将它等同于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而是使人的生命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是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和赋予价值的类存在。类美学是具有超越性质的美学,体现为对客观美学、形式逻辑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类美学的创立对于改变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发展马克思的美学理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都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类, 自然, 社会, 类美学

中图分类号: 

  • B83-0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1卷〔M〕. 商务印书馆. 1978. 223.
〔2〕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第2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201.
〔3〕〔4〕〔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8- 49, 72, 7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73.
〔7〕高清海. 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1) .
[1] 胡友峰. 生态世界观的演进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21-30.
[2] 杨立雄. 谁应兜底: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央地社会救助责任分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60-72.
[3] 白维军. 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创新前景、核心问题与推进方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73-80.
[4] 姚建平. 我国社会救助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中心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81-87.
[5] 徐延辉 刘 彦.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城市居民获得感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88-97.
[6] 谢俊贵. 疫控社会学:学科构建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前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44-51.
[7] 贾玉娇. 基层社会动员的机理与结构——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52-58.
[8] 马得懿. 无人岛屿建设融资法律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95-205.
[9] 沈湘平. 讨论权力与权利问题需要重视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5-11.
[10] 晏 辉.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事实与价值的双重逻辑——价值哲学的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2-22.
[11] 徐国栋. 罗马法中的无主物制度与中国民法典中无主物概念的丢失与寻回[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21-130.
[12] 张福运. 抗战后期延安文艺工作者“下乡”运动再认识——社会革命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86-194.
[13] 张文宏. 特大城市中性别观念差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26-135.
[14] 丁建定.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溯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36-142.
[15] 于宜民. 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视域下社会资本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43-15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