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后现代性是否是一个与当代中国思想事实相关的问题尚处于争论之中,当代传媒却急不可耐地率先给自己贴上了后现代的标签— — 后现代的诸多特点在传媒娱乐板块已日益昭显。后现代化的传媒与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后现代的传媒本身也处于无法排解的道德悖谬之中,这本身已或多或少地说明: 构建当前的传媒道德,后现代的立场无补于事,于是,回归现代性就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
〔1〕〔3〕大卫· 雷· 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130, 28. 〔2〕戴维· 巴特勒. 媒介社会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 35-38. 〔4〕迈克·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2. 5. 〔5〕赵汀阳. 长话短说〔M〕.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1. 130. 〔6〕约翰· 哈特利〔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4-235. |
[1] | 晏 辉.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事实与价值的双重逻辑——价值哲学的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2-22. |
[2] |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
[3] | 迟帅. 论现代性的流动性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理论的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69-75. |
[4] | 逄增玉. 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种历史遗产的考察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41-48. |
[5] | 晏辉. 话语哲学与意志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3-23. |
[6] | 陈立新.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的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38-45. |
[7] |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56. |
[8]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9] | 何小勇.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98-103. |
[10] | 夏维奇. 晚清民国电报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趋向(1880—1937)[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15-123. |
[11] | 董晋骞. 矛盾性与协同性在后工业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9-46. |
[12] | 马得林. 从“无名之朴”到“返朴归真”——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19. |
[13] | 宫瑜. 现代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9-23. |
[14] | 陈伟, 桂强. 论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一维化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66-172. |
[15] | . 论毛泽东的现代性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21-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