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来词的产生是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外来词日益增多,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道德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给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影响和冲击。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新时期外来词产生的原因及所涉及的内容,阐释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可见出外来词对汉民族文化的冲击利多弊少,我们应在设法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以开放的积极的心态迎接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外来语言,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
〔1〕Sapi r, E. Languag e〔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7. 〔2〕黄伯荣. 现代汉语〔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 〔4〕史原为. 汉语外来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5〕陈原. 社会语言学〔M〕. 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3. 〔6〕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
[1] | 黄继刚. 伊西丝的多重面孔:风景诗学的话语建构及其理论面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31-39. |
[2] | 庄友刚. 全球化与区域化:当代城市发展的二重趋势与内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3-19. |
[3] | 魏志江. 朝贡之外:论北宋与日本的佛教文化外交[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39-145. |
[4] | 赵立彬. 礼敬五四:《台湾文化》与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生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51-57. |
[5] | 杨华. “礼崩乐坏”新论——兼论中华礼乐传统的连续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11-120. |
[6] | 秦明瑞. 政治态度还是政治设想?——论两种社会科学传统中政治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56-68. |
[7] | 许宁. 论新媒介时代小众审美趣味的显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2-197. |
[8] | 张艾莲 刘柏. 文化距离对汇率风险的跨国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38-145. |
[9] | 谭桂林. “佛化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31-40. |
[10] | 谢纳. 作为表征实践的文化空间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97-201. |
[11] | 黄寿成. 从慕容燕政权看所谓“五胡乱华”之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19-126. |
[12] | 孙民.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文化自信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46-51. |
[13] | 胡光. “文化法制”的内涵与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60-164. |
[14] | 刘方喜. 错位与化解:40年文论三次转向的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1-13. |
[15] | 王君柏. 文化自觉:寻求中国社会学自身的坐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34-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