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期驻外使节出洋期间,对西方近代文明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向国内进行了颇有成效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三大主要特点,即传播态度积极主动,传播内容既实用又超前,对晚清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对近代以来的开放型社会而言,走向世界有利于吸取人类创造的先进成果,于国家进步大有裨益。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
〔1〕钱实甫. 清代职官年表: 第4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028- 3038. 〔2〕薛福成选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406. 〔3〕〔4〕许文肃公遗集〔A〕. 近代中国外交史料汇刊三十种〔C〕. 台北: 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126, 1016. 〔5〕张荫桓. 三洲日记: 卷一〔M〕. 光绪三十二年( 1906)石印本. 2. 〔6〕费行简. 近代名人小传〔A〕.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八辑〔C〕. 台北: 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966. 168-170. 〔7〕张墨,程嘉禾. 中国近代海军史略〔M〕. 北京: 海军出版社, 1989. 164- 169. 〔8〕〔德〕施丢克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M〕. 北京: 三联书店, 1963. 197- 198. 〔9〕皮明勇. 德国与晚清军事变革〔J〕. 军事历史,1990, ( 3) . 〔10〕中国史学会. 洋务运动(七)〔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272- 276、296- 303、544. 〔11〕王尔敏. 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本, 1978. 94- 95. 冯天瑜. 张之洞评传〔M〕. 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 116- 117. 〔12〕吴剑杰. 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3, ( 2) . 〔13〕容闳. 西学东渐记〔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62. 〔14〕郭嵩焘. 玉池老人自叙〔M〕. 光绪十九年( 1893)养知书屋刻本. 24. 〔15〕〔18〕崔国因. 出使美日秘国日记〔A〕.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汇刊三十种〔C〕.台北: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042, 676. 〔16〕郭嵩焘诗文集〔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4.196. 〔17〕李凤苞. 巴黎答友人书〔A〕.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 辑: 皇朝经世文续编: 卷103〔C〕. 台北: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966. 2685. 〔19〕中国史学会. 洋务运动: 第一册〔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9. 〔20〕刘锡鸿. 英轺私记〔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90. |
[1] | 莫凡.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70-76. |
[2] | 周艳玲. 移动社交网络公共信息传播的社群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89-97. |
[3] | 高日晖. 《水浒传》传播接受史上的政治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0-175. |
[4] | 王海兰, 宁继鸣. 基于个体语言技能资本投资特性的语言传播规律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95-100. |
[5] | 王宏斌. 清代前期禁止烟草政策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54-160. |
[6] | 张晓玮. 《教育杂志》与近代外国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46-152. |
[7] | 杨波. 数字时代录音制作者权利的法律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98-101. |
[8] |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55. |
[9] | . 新媒体时代企业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38-141. |
[10] | 贾立国. 试论明杂剧与古代侠文化的生存与传播——以叶宪祖《易水寒》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43-246. |
[11] | 张思宁. 论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的方略和措施——兼论沈阳文化建设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26-228. |
[12] | 宋玉书. 文化共享仪式与多元解码立场———文学经典影视传播的传播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55-259. |
[13] | 刘乃歌.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72-74. |
[14] | 赵小琪. 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02-206. |
[15] | 周立. 文化传播研究的立足点及研究趋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55-2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