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5 ›› Issue (3): 130-137.

• 近现代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选择与实践行程

侯德泉, 侯晚梅   

  1.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 收稿日期:2005-02-01 出版日期:2005-05-15 发布日期:2018-10-24
  • 作者简介:侯德泉(1968-),男,湖南绥宁人,法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政治、民族理论与政策等研究;侯晚梅(1974-),女,湖南绥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 Received:2005-02-01 Online:2005-05-15 Published:2018-10-24

摘要: 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有过从联邦制到单一制的转变。此后经北洋军阀统治到国民党统治,国家结构形式在制度形态上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单一制。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实践表明,中央集权缺乏相应的权威,地方分离割据势力是中央政府无法消除的心痛;地方自治举步维艰,往往为中央或地方的官僚政治所利用。以独裁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都是一种官治,而官治则是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实践中的病原。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国家结构形式, 选择, 实践

中图分类号: 

  • K265

〔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54.
〔2〕〔6〕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428,176.
〔3〕〔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2,562-563.
〔4〕自由.中国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的前途〔N〕.民报,1906-05-01(4).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2.
〔8〕〔13〕〔14〕〔15〕〔16〕〔17〕陈荷夫.中国宪法类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366,406,418,448,453-454,453-454.
〔9〕蒋碧昆.中国近代宪政宪法史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134.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3.
〔1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45.
〔1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96.
〔19〕(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40-241.
〔20〕陈小京,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07.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
〔22〕丁光旭.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
〔23〕郭宝平.民国政制通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1.79.
〔24〕〔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76.
〔25〕〔2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3,46.
[1] 夏莹. 康德问题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域的源起——基于卢卡奇的“资产阶级二律背反”的一种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20.
[2] 陈橹. 1941—1945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努力的历史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51-155.
[3] 李孝纯. 论中国的抗战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38-140.
[4] 关亚新, 张志坤. 中国收养、送返日本在华遗孤问题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1-144.
[5] 张万杰. 刘澜波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5-149.
[6] 张伟. 论杨虎城与中共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44-147.
[7] 刘永祥. 周作民与抗战时期的金城银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17-122.
[8] 张洪军. 伪满时期辽宁地区特殊工人的反日斗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14-117.
[9] 赵群.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及危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35-136.
[10] 刘英杰. 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能源的掠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32-135.
[11] 朱兆华.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24-127.
[12] 侯竹青. 新四军的土匪工作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29-137.
[13] 刘一民. 抗战时期共产党对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41-143.
[14] 阎振民, 张红. 奉天工大学生反满抗日团体的形成与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41-1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