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5 ›› Issue (3): 35-40.

• 人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人的发展研究的交往视角转换

刘明合   

  1.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 收稿日期:2004-12-27 出版日期:2005-05-15 发布日期:2018-10-24
  • 作者简介:刘明合(1968-),男,山东沂源人,博士研究生,泰山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

  • Received:2004-12-27 Online:2005-05-15 Published:2018-10-24

摘要: 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如何交往,决定了人的发展,交往的发展变化使得人的发展也表现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强调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生存和发展,并不意味着为追求社会的发展而牺牲个人的发展。研究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也应该立足于马克思所倡导的交往视角。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的科技、文化交流,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密切,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人的发展, 交往,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 B089

〔1〕郑召利,杨林林.生产、交往与人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3,(1).
〔2〕〔3〕〔6〕〔9〕〔10〕〔11〕〔13〕〔14〕〔15〕〔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71-72,67-68,119,121,119,87,89,89,2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7〕〔8〕〔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516,297.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6.
〔18〕〔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108-109.
〔21〕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9-130.
〔22〕〔2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9,180.
〔2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23.
[1] 沈忻昕. 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5-59.
[2] 马特. 论惠特曼城市生态诗学中的“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58-164.
[3] . 黑格尔、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21.
[4] . 当代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2-37.
[5] 宋一苇. 事件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9-25.
[6] 贾丽艳. 论人的观念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78-180.
[7] 王雨辰. 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34-39.
[8] 张文喜. 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身体观及其实践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5-18.
[9] 马自力.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21-25.
[10] 杨寿堪.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9-13.
[11] 姚大志.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1-26.
[12] 晋运锋. 平等为什么那么重要——兼论平等主义对充足主义与优先主义之批评的回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7-34.
[13] 曹晖. 感性、理性和公共性:图像的阐释途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2-178.
[14]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9.
[15] 李慧青.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思想的现代性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6-3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