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5): 56-58.

• 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与秩序形态 •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作倦怠成因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包艳   

  1.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 收稿日期:2007-07-16 出版日期:2007-09-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包艳(1978-),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

  • Received:2007-07-16 Online:2007-09-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工作就是个体在特定的位置按照组织规范、扮演组织赋予的某种角色、以达到组织目标而换取酬劳的行为,所以个体所产生的工作倦怠与现代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和组织内部运作特征有直接的联系。分析工作倦怠成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组织运行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个体行为的特征。组织运作只有符合个体行为特征,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才能避免工作倦怠的产生,才能使个体在组织中寻求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工作倦怠, 社会组织分化, 规训与监控, 个体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 

  • C913.2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43 .
〔2〕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65 .
〔3〕杨俊一.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176 .
〔4〕〔5〕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50 , 70-71 .
[1] 杨连生, 刘海燕.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新时代择业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54-158.
[2] 杨连生, 刘海燕.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新时代择业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54-158.
[3] 杨连生, 刘海燕.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新时代择业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54-158.
[4] 徐海燕. 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女性和谐发展———对大众传媒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审视与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56-58.
[5] 高君.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44-47.
[6] 赵冰梅, 赵榕, 刘海宁. 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中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52-54.
[7] 王立波, 王炳德. 权力尊崇与依赖--辽宁职业声望的调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59-63.
[8] 杨连生, 刘海燕.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新时代择业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50): 154-158.
[9] 杨连生, 刘海燕.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新时代择业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50): 154-15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