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6): 258-260.

• 诗学新义 • 上一篇    下一篇

浏览疼痛--毕飞宇小说印象

韩吉吉   

  1.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100710
  • 收稿日期:2007-07-04 出版日期:2007-11-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韩吉吉(1985-),女,辽宁沈阳人,从事戏剧和文学批评研究。

  • Received:2007-07-04 Online:2007-11-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人在种种生存困境间错综复杂的心理反应,是毕飞宇转离历史与传奇题材后擅长的写人视角。毕飞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他对现实精神执拗的个性探求成就了他的部部"够看头"的作品,它们让读者从现实中读到浪漫,不断创新超越从前的自己,更起到不断巩固自己精神的作用。

关键词: 毕飞宇小说, 印象, 批评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2〕毕飞宇.玉米--后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 .
[1] 杨 光. “微众”的批评:“微”时代文艺批评的新主体与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66-73.
[2]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3] 孙文宪.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83-191.
[4] 张遥. 视点转移:从演员导演关注到编剧关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213-216.
[5] 姚文放.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77-189.
[6] 李春青. 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生产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90-201.
[7] 阎嘉. 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202-212.
[8] 刘宁. 唐代创作与批评的理论反思及其深化——新时期40年唐代文学思想研究的回思与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5-7.
[9]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10]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11]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2]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13]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14] 陈定家. 大数据时代“微批评”的文化表征——以“微评莫言”的“网络事实”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38-144.
[15]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