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3): 189-193.

• 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略论

祁海文   

  • 出版日期:2008-05-20 发布日期:2018-11-22
  • 作者简介:祁海文, 1965 年生, 文学博士,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75011 -44009)

  • Online:2008-05-20 Published:2018-11-22

摘要: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说“ 礼” 论“ 乐” 风潮, 先秦至两汉时期, 儒家从维护、发扬自上古“ 先王乐教”以至西周“ 制礼作乐” 的礼乐教化美育传统出发对诗、礼、乐等的美育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多方阐发, 发展出比较系统的美育观, 构成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主体。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 中和” 观念的形成确立存在着密切联系,“ 中和”精神弥漫、贯穿于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各个理论层面,成为其核心精神, 因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可以称之为“ 中和论”美育观。这种美育观与西方古代的“ 和谐论” 美育观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又存在着可以相互补充、融通之处。

关键词: 中和论, 美育观, 儒家, 礼乐教化,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 

  • B83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北京:三联书店, 1996 年, 第146 -160 页.
〔2〕曾繁仁:《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文艺研究》2001 年第2 期;曾繁仁:《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文艺研究》2005 年第6 期.
〔3〕《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影印版,第1625 页.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 第24 -27 页.
〔5〕祁海文:《儒家乐教论》,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第249 -255 页.
[1] 黄琳. 朱熹的“气质”与“恶”思想简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39-44.
[2] 祁海文. 《淮南子》与儒道礼乐美学的会通与融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92-101.
[3] 王君柏. 文化自觉:寻求中国社会学自身的坐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34-40.
[4]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5] 魏光奇. 重构儒家:中国近代文化精英的一种努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06-113.
[6] 潘立勇. 休闲审美哲学的儒家话语及其体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69-175.
[7]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8] 刘越, 刘鸿鹤. 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41-45.
[9] 杜书瀛. “爱”、“恨”、“贬”之对立:儒、墨、法、道对诗的不同态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66-174.
[10]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11] 陈宝良. 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63-173.
[12] 蒋德海. 人治还是法治: 传统儒学与法治理念相融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86-90.
[13] 徐桂秋. 从孟子用诗看先秦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71-174.
[14] 钱国旗, 李传军. 黄帝形象的历史塑造及其文化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41-144.
[15] 王韶春.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26-2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