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若分别开展旨在提升各自支农能力的财政改革与金融改革, 则均难以走出支农困境。在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比较优势整合观下, 超越财政支农或金融支农的单一视角, 探索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同时增强各自支农能力的可行路径, 可初步构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的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
〔1〕陈阿兴:《论增加国家投入与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经济问题》2002 年第2 期.廉桂萍:《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3 年第11 期. 〔2〕张悦玲、张晓光:《我国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农业经济问题》2001 年第10 期. 〔3〕姜长云:《县乡财政困难及其对财政支农能力的影响》,《经济研究参考》2004 年第74 期. 〔4〕〔10〕彭克强、陈池波:《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能力的实证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 年第1 期. 〔5〕谢平:《农信社改革绩效评价》,《金融研究》2006 年第1 期.张雪春:《政府定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 《金融研究》2006 年第6期. 〔6〕张乐柱:《农村民间金融的合作化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 年第4 期. 〔7〕彭克强、陈池波:《农村合作金融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一个增量渐进发展论的分析框架》,《经济研究参考》2007 年第67 期. 〔8〕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年, 第4 页.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 第418 页. |
[1] | 黄新华. 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65-71. |
[2] | 江立华,张红霞. 流动与秩序:社会治理视野下流动人口的秩序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0-44. |
[3] | . 新媒体时代企业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38-141. |
[4] | 汤建龙. 资本主义“功能性整合”与“补偿性消费”批判——安德瑞·高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6-29. |
[5] | 陈冬春. 从引注看民间法研究的新趋势及科际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86-89. |
[6] | 薛晓芳, 严兴文. 互补与包容: 多元文化形态格局的建设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37-39. |
[7] | 张秀琴. 整合论视野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观重构———以乔治·拉瑞恩的解读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4-7. |
[8] | 赵静波, 张闯. 整合性与平衡性:行政判例制度的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87-90. |
[9] | 黄雪娜, 金盛华, 盛瑞鑫.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54-59. |
[10] | 焦方义. 政府财政、金融资金支持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差异化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87-90. |
[11] | 刘路, 王安中. 城市传播研究学科交叉常态化建设的创新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52-56. |
[12] | 李玉良. 并购后整合:通过顾客价值创新创造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02-104. |
[13] | 陈畅. 辽宁省优势产业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09-112. |
[14] | 金泗, 汪萍. 医疗供需双方的利益分化与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53-55. |
[15] | 马瑞香. 概念整合理论的科学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40-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