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6): 104-108.

• 可持续发展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循环经济范式演进的动力机制与系统结构分析

姜国刚, 衣保中   

  • 出版日期:2009-11-15 发布日期:2018-11-22
  • 作者简介:姜国刚, 1974 年生, 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后, 江苏工业学院副教授(江苏常州213164 );衣保中, 1962 年生, 经济学博士,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2 )。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06JC790019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0818 ); 江苏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 Online:2009-11-15 Published:2018-11-22

摘要: 目前我国在循环经济范式推进与发展中, 政府主导占据较高的程度, 且发展动力不足, 这将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 具有较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此, 有必要构建循环经济内生演进动力机制的系统结构并对具体的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选择应是依托适当、合理的制度规制, 实现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的调节与改善, 降低采用非循环经济模式的收益, 以此作为循环经济内生演进的驱动力, 实现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换, 在本源层面促进循环经济范式的演进。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动力机制, 系统结构, 范式演进

中图分类号: 

  • F014.9

〔1 〕Yuan Z. , Bi , J., Moriguichi Y. , "The Circular Economy: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 "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vol. 10 , no. 1 - 2 , pp. 4-8.
〔2 〕James Greyson , "An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Zero Waste, 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 ,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 . 15 , no.13 - 14(Sep 2007 ), pp. 1382-1390.
〔3 〕乔延清:《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理论探讨》2007 年第5 期.
〔4 〕Geng Y. , Doberstein B. , "Developing the Circul ar Economy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chieving ‘Leapfrog Development’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 vol. 15 , no. 3(2008 ), pp. 231-239 .
〔5 〕黄睿婵:《循环经济效益转换机制研究》, 《经济与管理》2007 年第3 期.
〔6 〕A. J. McMichael , C. D. But ler , Carl Folke , "New Visions f or Addressing Sustainability , " Science, vol . 302 , no. 5652(Dec 2003 ), pp. 1919-1920 .
〔7 〕伊铭:《企业如何增强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商场现代化》2007 年第14 期.
〔8 〕董骁:《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2007 年第1 期.
〔9 〕Hassan Molana, Cat ia Montagna , "Aggregate Scale Econo -mies , Market Integration , and Optimal Welfare State Pol icy ,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vol. 69 , no. 2(Jul 2006 ), pp. 321-340.
〔10 〕Hassan Molana, Catia Montagna, "Expansionary Effects of the Welf are Stat e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 "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 18 , no. 3(Dec 2007 ), pp. 231-246.
[1] 刘刚 杜爽. 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市、杭州市和深圳市智能企业样本的价值网络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07-117.
[2] 程娜. 东北老工业基地智能化转型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63-73.
[3] . 海洋经济系统:概念、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72-80.
[4] 耿化敏. 试论社会主义改造加速完成的动力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81-185.
[5] 韩东太, 杨扬. 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关于辽宁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97-100.
[6] 包庆德. 生态哲学视域:绿色科技的时代规范与研究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22-24.
[7] 曹锦秋. 循环经济立法价值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60-62.
[8] 姜欣. 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128-130.
[9] 李晶. 促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131-136.
[10] 刘品刚. 以循环经济带动老工业基地振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98-201.
[11] 张连国. 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59-64.
[12] 张军涛.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中的生态产业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74-78.
[13] 潘天敏, 严坤元. 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与农业循环经济[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79-83.
[14] 韩晶. 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及实施方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46-4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