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化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再现, 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传承, 具有活态性与动态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渗入当下生活的新元素而发展着, 只要我们注重文化的整体性、文化的传承性以及文化空间的公共性, 走社区参与的道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在可持续发展中传承延续下去。
中图分类号: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年, 第1 页.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年. 〔3 〕方李莉:《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 《民族艺术》2006 年第1 期. 〔4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西北民族研究》2006 年第3 期. 〔5 〕陈虹:《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文物世界》2006 年第1 期. 〔6 〕孙九霞:《旅游拯救民族与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年8 月7 日. 〔7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里程》, 《人民日报》2005 年6 月10 日. |
[1] | 周江. 群岛概念下的“其他自然地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86-91. |
[2] | 谢纳. 作为表征实践的文化空间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97-201. |
[3] | 刘志明.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以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32-38. |
[4] |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
[5] | 傅国强.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研究的背景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7-19. |
[6] | 朱颖, 杨化. 德沃金“正确答案命题”的法理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84-86. |
[7] | 兰巍, 杨昌鸣.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67-70. |
[8] | 高楠. 在生存的有机整体性中释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55-164. |
[9] | 孟庆艳. 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趋势及我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2-24. |
[10] | 王巨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辨析———对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的再认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67-170. |
[11] | 袁祖社. 自由主义的"文化公共性"观念及其多元价值观的困境---现代"生存"本位之"文化转向"的公共哲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6-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