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有影响的批评家, 梁宗岱对中西诗学的精神都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在梁宗岱的诗学中, 象征主义不是人们惯常理解的一场文学运动或文学思潮, 而是被当做一种创作原则和艺术理想的。他对象征主义概念的介绍和阐释为中国的新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统, 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梁宗岱把西方诗学精神中的宇宙意识引入中国, 纠正了中国文学过于功利化的艺术追求, 反对把文艺当做载道的工具, 也反对把文艺当做政治的附庸。梁宗岱的诗学不独在内在的精神上有暗合中国传统诗学的地方, 即便在形式上也有对中国诗学的继承。他的诗学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建立在中西诗学比较框架中, 融合中西诗学之长, 找出其“共相”和“差异”, 进而印证了这种人类精神史上跨文化诗学汇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梁宗岱诗学体系的开放性和独特性证明其诗学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提供了宝贵学术资源。
中图分类号:
〔1〕李长之:《迎中国文艺复兴》, 叶维廉:《中国诗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 第11 页. 〔2〕〔11〕〔12〕〔18〕梁宗岱:《诗与真· 象征主义》, 《梁宗岱文集》第2卷,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 第60、73、71、43页. 〔3〕梁宗岱:《保罗· 梵乐希先生》, 《梁宗岱文集》第2 卷,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 第20 页. 〔4〕〔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 第152、10 页. 〔6〕〔16〕梁宗岱:《诗与真· 梵乐希》, 《梁宗岱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 第22、22页. 〔7〕梁宗岱:《诗与真· 论诗》, 《梁宗岱文集》第2 卷,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 第30 页. 〔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 第3页. 〔9〕梁宗岱:《诗与真· 序》, 《梁宗岱文集》第2 卷,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 第5页. 〔10〕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45 页. 〔13〕叶维廉:《中国诗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 第8、9 页. 〔14〕陈敬容:《重读〈诗与真· 诗与真二集〉》, 《读书》1985年第12 期. 〔15〕李长之:《评梁宗岱〈屈原〉》, 黄建华主编:《宗岱的世界· 评说》,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第295页. 〔17〕梁宗岱:《屈原》, 《梁宗岱文集》第2 卷,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 第218 页. 〔19〕瓦雷里:《论纯诗》, 璐璐主编:《外国著名诗人文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年, 第8页. 〔20〕梁宗岱:《诗与真二集·谈诗》, 《梁宗岱文集》第2卷,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 第88 页. 〔21〕钱钟书:《谈艺录· 序》,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第1页. |
[1] | 加林·吉哈诺夫 周启超. 理论的记忆——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遗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201-204. |
[2] |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
[3] |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
[4] | 张仁香. 梁宗岱对“象征”中国化的独特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66-170. |
[5] | 张洁宇. “新诗分歧路口”上的梁宗岱———论1930年代梁宗岱诗学理论的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12-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