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4): 255-258.

• 后经济危机中的宏观调控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传播研究的立足点及研究趋向

周立   

  • 出版日期:2010-07-15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周立, 1979年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200433),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讲师。

  • Online:2010-07-15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文化传播研究起于对国家间、民族间跨文化交流现象的关注, 这样一种跨文化传播研究是文化传播研究的立足点所在。今天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下, “如何融入”的问题被更多地置换为“如何保留”的问题。由此, 本土文化的延续性作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决定了文化传播研究中大量文化内传播研究的出现,其中形象建构、身份认同都是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 文化传播, 跨文化, 文化内传播, 形象建构, 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 G296

〔1〕郑保卫: 《浅谈传播学的学术定位与学科发展--- 一个新闻学者的传播学观察》, 《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 期.
〔2〕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第28 页.
〔3〕丹尼斯·麦奎尔: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4 版), 中译本, 崔保国等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单波: 《如何表现中国传播研究的智慧》, 《新闻大学》2008年第2 期.
〔5〕〔6〕史安斌: 《文化传播学及其影响》, 李彬、王君超主编:《媒介二十五讲》,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47、43 页.
〔7〕段京肃、任亚肃: 《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新 ( 2005-2006 ) ---基于C SSC I的分析》, 《新闻大学》2009 年第2期.
〔8〕周海晏、于晶: 《检视传媒改革进程中的“语法问题”》, 《新闻大学》2009年第1 期.
[1] 王本朝. 骡马曳车:吴宓的悲悯情怀及身份认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77-82.
[2] 聂伟. 社会包容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02-112.
[3] 李庆本. 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00-206.
[4] 马睿. 文献事实中的跨文化实践:从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76-180.
[5] 马驰. “改造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新视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81-83.
[6]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55.
[7] 张思宁. 论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的方略和措施——兼论沈阳文化建设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26-228.
[8] 杨东. 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的文化缺省现象解析———以汉英词汇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40-42.
[9] 邢家伟. 文化定型与认知再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46-48.
[10] 韩丹.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52-55.
[11] 刘乃歌.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72-74.
[12] 陈伟, 邵志华.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65-170.
[13] 颜琳. "作家"与"战士"意识的交互显现与抑制---延安时期丁玲身份认同现象的个案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01-206.
[14] 方红姣, 周锦涛. 民国时期国民党高层政治女性的政治取向与身份认同———以宋庆龄、何香凝为叙述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33-140.
[15] 董萃. 跨文化适应:异域文化中的“二次成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91-19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